加密貨幣幾時再次由熊轉牛?睇實散戶及KOLs態度|徐風
去年加密貨幣大牛市,先後有側鏈(L2)、去中心化金融(De-Fi)、遊戲金融(Game-Fi)及非同質化代幣(NFT)連環爆發,初入加密貨幣的散戶,往往受到各種加密貨幣爆發式上升影響,都會追問下一隻會爆發的貨幣,以求短線發達。
而眾多項目的營運方,為了令其發行的代幣更為吸引,用新幣換取用戶的主流幣,都會動用各種噱頭或網上社群活動吸引散戶,甚至用一些莊家手法,或起用在社交媒體發布加密貨幣觀點的意見領袖(KOLs)推介,谷起幣價或NFT,營造新幣搶手的氣氛。
不過,用這種方式炒起的項目,幣價往往無以為繼。
首先是項目營運方,希望將新幣及NTFs高價脫手,故此新幣的發行價往往過於虛高,這情況非常普遍。
其次是網上社群往往是投機為主的散戶,見高追,見低走,一買一賣賺錢走人,只留下一些大好友(或水魚)長期持貨,卻難以吸引大戶或機構投資者等維持價格的中堅份子。
月月供非最佳選擇
所以,眾多加密貨幣項目的設計就如白手套一樣;加上持貨者往往是散戶佔比較高,容易受市場情緒影響,注定價格難以維持。
當加密貨幣去年底牛轉熊時,一些加密貨幣KOLs開始減少發文出post,但也有一些「大好友」依然強烈看好。
例如認為當以太坊(ETH)預期在年底完成由「工作證明(Proof of Work)」過渡至「質押證明(Proof of Stake)」時,價格年底可以升至每粒10,000美元(現時只有約1,000美元),也有「月月供」加密貨幣的建議。
隨著近月加密貨幣多次急跌,這些預測及建議卻被一些網友「貼堂恥笑」。
一些去年沒有參與加密貨幣狂潮的KOLs,則以置身事外的態度「抽水」,或將加密貨幣描繪成龐氏騙局或莊家的代名詞。
從散戶及KOLs的態度而言,似乎加密貨幣的熊市已走到一個新階段。
待加密貨幣開始連在主流討論區也甚少討論,或連社交媒體KOLs「認叻」也變得不受讀者關注時,或許就是該資產再次由熊轉牛的時機。
受累多國央行收水
在環球高通脹及各國央行連番加息後,主流加密貨幣的表現,已被再次證明是一項高風險資產,各國「收水」,加密貨幣就無以為繼,只能跌跌不休。
事實上,在2018年至2020年加密貨幣上一次大熊市中,也有美國收水加息的背景。
故此,投資者在開始重新入場,買入主流加密貨幣作長線投資時,並非月月供款就最好;而是待環球出現因高息,令通脹受壓及經濟出現衰退,各國央行開始重新放水時,才是最佳的入場機會。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