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板塊之爭 大幣vs小幣 中心化定去中心|蔡嘉民
筆者一直都是幣市好友,以現水平來說,看好程度更甚。以現時的數據來說,包括鏈上數據(on-chain data)、市場數據及情緒數據等,皆指向更高的價格。
縱觀歷史數據,與現時氣氛相似的時期就只有2020年底、2021年7月,回看這兩個時間點,比特幣價格只有30,000美元左右。
讀者可能會想,條件相似,但此時價格比30,000美元昂貴,豈不是不划算?
重點是,那兩個時間點都是牛浪的開端,2020年底後幾個月比特幣便衝高至65,000美元;2021年7月之後,比特幣亦極速到達69,000美元的歷史高位。
因此,若相信歷史數據,未來數月的幣價可以看高一線。
3個戰場最激烈
那除了比特幣外,還有甚麼好選擇呢?今期就集中討論三個競爭激烈的戰場。
(一)大市值幣與競爭幣(alt-coin)
經常會有投資者問,買大幣還是小幣好?大幣穩定;小幣高回報,各有各優點,爭議沒完沒了。
簡單答案當然是「Why not both?」,都分散投資。不過,回看歷史,還是有點小技巧。
於每次升浪開端,大市值幣如比特幣、以太幣總會先受到資金青睞而跑贏大市,這時會留意到Bitcoin Dominance Index慢慢爬升,把競爭幣的市場分額拉回。
這是因為市場於升浪開端都比較疑惑,投資者比較risk averse,因而都把錢放在安全、穩定的地方。待市場變熱後,才把資金轉投alt-coin會是個好操作。
(二)中心化交易所(CEX)對去中心化交易所(DEX)
無論讀者身處幣圈內或外,應該都聽過不少交易所的名字,如幣安(Binance)、FTX及Bybit等,這些都是CEX,開戶普遍需要KYC、住址證明等,公司都有實體辦公室。
但隨著Defi發展,投資者開始把交易活動去中心化。因而在Defi上建立交易所,角色及定位與CEX相近,純粹沒有實體辦公室,毋須經過繁複的開戶認證過程。
因此,自各國政府開始監管幣市後,愈來愈多資金從CEX跑到DEX去。
不過,這過程需要循序漸進,投資者亦需要時間適應。所以,數據顯示,每日只有約一至兩成交易額發生在DEX,大部分成交仍在CEX,所以CEX token比DEX token更穩健。
(三)Layer 1對Layer 2
Layer 1即智能合約平台,亦稱公鏈,如以太坊、幣安智能鏈(BSC)、SOL及AVAX等,為大部分Defi活動的聚腳點。
之所以有SOL及AVAX等「ETH killer」掘起,皆因以太坊效率太低。
以2021年來說,絕對是Layer 1等公鏈爆發年;
但2022開始,以太坊的升級漸見成效,尤其當更多Layer 2 token上市後,市場資金有機會由Layer 1回流至Layer 2。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