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Fin FinTech 監管機構 金融科技

TechFin大戰FinTech 監管機構嚴陣以待|金融科技

職場

廣告

【金融科技】近年金融行業的熱門詞彙離不開金融科技(FinTech),成為金融行業尋找商業模式的推動力。另一邊廂,科技公司開始進軍金融行業,科技金融(TechFin)的概念也應運而生。究竟傳統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的角力何去何從,將會成為未來的焦點。

撰文:SmartED編輯部|圖片:unsplash、新傳媒資料庫、istock

過去幾年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意識到,利用科技開發金融產品及服務才是長期業務增長的最佳途徑。
因此金融機構利用科技公司所提供技術方案,將現有業務流程優化,並提升產品及服務的質素,金融科技一詞因而出現。

現時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AI)、區塊鏈等技術來提供高效率、低成本、更方便、更即時的服務。

TechFin FinTech 監管機構 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圖片:unsplash

其中區塊鏈的應用尤其重要,像香港多家銀行聯手開發貿易融資區塊鏈平台,將貿易文件數碼化,令到貿易融資流程自動化,既可降低風險,也可提升銀行業的放貸能力。

其實,銀行有採用科技改善業務的迫切性。

根據會計師事務所安永提供的數據顯示,全球首200大銀行的股東權益回報率(ROE)為7.1%,如要將ROE水平提升至12%,就要減省成本及增加收入。

而銀行運用科技將可以降低成本、進行產品創新,加強服務客戶的能力。

TechFin FinTech 監管機構 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圖片:unsplash

TechFin最先由馬雲提出

金融科技這個詞彙日漸流行,惟相信大部分讀者對科技金融該詞彙較為陌生, 該詞彙最早由阿里巴巴集團(美股代號:BABA)主席馬雲在2016年提出,旨在說明以科技起家的公司進軍金融領域。

「科技金融」這四隻字與「金融科技」剛好相反,但並不是玩文字遊戲,而是反映出與科技公司對金融業的理解與傳統金融機構截然不同。

簡而言之,就是科技公司可以找到較金融機構更佳的方式提供產品及服務。

以阿里巴巴為例,不斷利用科技創造嶄新金融服務,以解決用戶和商戶的問題,正正是科技金融的實踐。

如在2010年推出的小微商家貸款,利用大量數據讓原本無法獲得貸款的商家獲得貸款服務;2013年推出的餘額寶,讓普通人利用少許本金都可以做到投資,甚至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跨境匯款。

TechFin FinTech 監管機構 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圖片:新傳媒資料庫

當馬雲提出科技金融一詞,除表明科技公司涉足金融領域外,更想釐清科技公司只想專注發展和金融業有關的技術。

馬雲提出科技金融的好處,相信為淡化大眾對阿里巴巴涉足金融業的印象,能夠減少政策風險。

TechFin FinTech 監管機構 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圖片:新傳媒資料庫

不過,監管機構留意到科技公司涉足金融服務的趨勢,開始加緊監管。

科技公司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才能名正言順的成為金融市場參與者,如需要符合監管要求、風險評估、系統及業務體系來取得相關牌照,未來也不一定能帶來更多收益。

科技公司難取代金融機構

金融科技與科技金融有不同的理念,但如果從業務方式來看,兩者的分別不大。

無論是金融機構借助科技提升業務效率,還是科技公司輸出技術服務涉足金融業務,其實本質都是相同。

TechFin FinTech 監管機構 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圖片:unsplash

有很多人認為這些科技巨頭勢必蠶食,甚至取代傳統金融機構,因為這些公司已擁有多個成功條件,如成功搶佔了智能手機上的龐大客戶源、擁有大數據,以及企業品牌深入民心。

因此,愈來愈多的消費者願意使用這些科技巨企所提供的金融產品,把收入來源從其他業務轉移至金融業,並威脅到傳統金融機構。

而且隨愈來愈多消費者熟悉使用嶄新電子產品,可預計未來對科技公司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將會增加。

現時傳統金融機構推出的新服務多是把日常分行業務變成網上使用,欠缺了解市民真正需要,故那些科技巨頭更能洞察到客戶所需。

科技金融必定為傳統金融機構帶來極大競爭壓力,亦會改變、改造提供金融服務的模式和生態,但如果只靠科技公司又是難以取代傳統金融機構。

TechFin FinTech 監管機構 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圖片:unsplash

理由很簡單,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在金管局網上文章指出,科技公司開發各類平台和應用程式,為客戶提供方便和多元化的服務。

但如果科技公司進入金融領域,就不能、亦不應脫離社會和市民對存款和投資者保障的要求,因為科技無論多新,都不會改變金融交易的本質。

代表資訊科技界的立法會議員莫乃光認為,科技公司並不會取代傳統金融機構,因為傳統金融機構財力寬裕,並不是依靠兩個應用程式來運作,而科技公司只會讓銀行繼續改善流程及現有產品。

一週焦點新聞

12月18日
AlipayHK繼早前推出電話費、電費、管理費及收費電視等繳費服務後,今次夥拍中華煤氣(00003)開通煤氣繳費服務,市民以後可透過AlipayHK電子錢包繳付煤氣費。

12月17日
金銀業貿易場計劃2019年推出區塊鏈認證平台,為實金進行登記認證,再把公斤條黃金分拆低至一克的買賣單位,供投資者買賣。屆時每克黃金入場費將低至300多元。

專家多面睇

區塊鏈技術降買金門檻

對於金銀業貿易場計劃利用區塊鏈技術以降低買賣黃金的入場費,德勤中國管理諮詢合夥人冼君行表示,現時有很多資產都可利用由區塊鏈技術支持的代幣代表擁有權,投資者不一定要買入整個代幣,亦可以買入少於一個的零碎代幣,就可以間接擁有該代幣所代表的資產。

吝採用這個方法,假設某個代幣代表一公斤黃金的資產,前者分拆成10,000份以供買賣。

只要金銀業貿易場作出認證,相關代幣背後有黃金儲備作支持,才可確保這些代幣為有價值的代幣。

延伸閱讀:信和創意研發室新開幕 協助培育新創公司

信和置業最近在觀塘區的工廈開設信和創意研發室(Sino Inno Lab),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呎,展示逾40件科技產品,當中不少是香港新創公司的出品。這本是信和集團為內部員工而設,展示各種科技產品,激發創意;同時讓員工選取合用產品,應用於旗下物業之中,提升價值之餘,協助減省成本。信和創意研發室惹起迴響,吸引同業、教育界及各方的注意,結果成為新創公司的大舞台,令科技進一步與現實接軌。
撰文:Smart ED編輯部  | 圖片:新傳媒資料室

信和創意研發室 激發共同創造

信和置業有限公司創新部創新聯席董事楊孟璋說:「科技將改變世界,它能夠增加價值;同時減低成本,所以集團希望透過一個平台,向員工展示科技產品,讓他們了解新趨勢,激發思考,在旗下物業中使用。」

信和集團主要從事物業發展及管理業務,因此信和創意研發室仿照旗下物業,包括酒店房間及樓宇,設計展示區域,真實呈現科技產品的應用效果。

信和, 創意研發室, 新創公司, 創業, 員工, 參觀

可以隨時推倒重來

「信和創意研發室就像一個沙池(sand box),可隨時推倒重來,讓員工在毫無壓力之下,作出不同嘗試。」

以酒店而言,每天都在做生意, 要騰出一個房間測試科技產品,變相令成本增加,信和創意研發室可讓員工無限測試。

信和創意研發室展示的科技產品,大部分應用於物業,方便不同部門的員工到來參觀,了解最新科技,遇有合心意的,可即時聯絡新創公司洽談。

信和, 創意研發室, 新創公司, 創業, 員工, 參觀

在酒店房間內,玻璃窗貼上本地新創公司Film Players研發的智能顯示電膜,日曬時可調校至灰色,遮擋陽光,有助室內降溫,減少用電。

窗戶掛上由香港理工大學研發的智能窗簾,本身具有防污功能,在陽光下照射八小時,能夠自行清潔,分解細菌及異味。

床頭板後面是electric bar,整條均接通電源,可任意插上各式組件,包括小型喇叭、充電裝置使用,毋須受電源位置束縛。

在空調出風口裝上消音系統,它能因應噪音頻率,以相反的音頻抵銷,達到消音效果。

浴室鏡子裝上智能鏡子,並與電子磅、牙刷、手帶等接通,收集住客的身體及生活習慣資訊,從而作出分析,並作出適當建議。

信和創意研發室展出的產品定期更換,初步計劃一年轉換兩至三次,每次轉換大部分產品。

信和創意研發室開幕後,吸引不少同業注意,故推出預約形式,開放給不同機構及團體參觀,不少學校派出教師到來考察,然後安排學生參觀,作為STEM教育的一部分。

信和, 創意研發室, 新創公司, 創業, 員工, 參觀

形成共同創造效果

信和創意研發室於2018年10月底開幕,先後招待逾130個團體、合共逾600人參觀。

「新創公司需要地方展示他們的成果,讓人了解其產品,同時收集各方意見,用以改進產品,這樣便能形成共同創造(co-creation)的效果。」

據悉,不少新創公司的產品,透過信和創意研發室吸引潛在客戶注意,雙方洽談合作,當中包括海外的新創公司。

信和創意研發室由信和集團旗下創新部負責營運,該部門於2017年底成立,現時共有三名員工,負責研究科技新趨勢,物色合用的產品,同時對內及對外推廣創新文化。

「信和創意研發室並無收入來源,而是集團的長遠投資,協助培育新創公司,遇有合適的,集團不排除投資這些新創公司。」楊孟璋說。

十下創作 科技與藝術結合

十下創作在Sino Inno Lab展出四項方案,包括立體光雕投影(3D Projection Mapping)、3D投影示範單位、全息投影動態商標及Tapping,前兩者可協助發展商推廣樓盤,讓潛在買家了解效果。

交樓時,通常是未有裝修的「清水房」,潛在買家難以了解實際佈置效果,示範單位當然有相關作用,但不能隨時變動細節。

信和, 創意研發室, 新創公司, 創業, 員工, 參觀

立體光雕投影利用投影技術,在「清水房」的牆身、天花及地板投射影像,例如家俱的擺位、顏色, 整體色調的配合,裝飾品及其他物品的擺設方式,甚至可以呈現日間及夜晚的效果。

十下創作總監蕭逸朗(Ron)說: 「不同顧客有不同品味,立體光雕投影利用影像即時展現效果,協助發展商銷售新樓盤。」

3D投影示範單位可進一步協助發展商,潛在買家佩戴「虛擬實境」(VR)眼鏡,即時進入虛擬世界, 走進已裝修好的單位,了解實際情況,並且可以選擇家具的顏色,掌握不同配搭效果。

協助發展商推廣樓盤

如在真實環境中,因應虛擬影像的相應位置,擺放家具,潛在買家甚至可以坐下,或觸碰這些家俱, 令效果更加實在。

「系統可以收集潛在買家的選項,然後進行分析,用以制定銷售或推廣方案。」

全息投影動態商標靜止時,像一個「十」字,上有多個發光點,原理像直升機的螺旋漿,當高速轉動時,視覺出現殘影,令人們看到不同圖像,猶如懸掛在半空之中。

「以上三種方案,是我們利用現有科技,結合藝術元素而製作的方案。

「我們的業務重點不在研發,而是協助企業善用科技,找出最適的展示或推廣方式。」

十下創作主要為客戶服務,物色合適科技;同時推出自主研發的方案,Tapping是其中一例,用以展示團隊的創作力。

Sino Inno Lab展出Tapping —聽風的森林,這是數十支特別設計的燈,燈罩內藏LED、陀螺儀及聲音檔案,當燈隨風擺動時,將因應搖擺角度發出強弱不同的節奏。

Tapping—聽風的森林曾在科學園展出,吸引不少人們駐足欣賞,兒童更會用力擺動這數十支燈,現移師「閃躍維港燈影節」展出。

業務不斷發展

Ron在2012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傳理系,畢業後加入香港電台,從事拍攝節目的工作,其後轉職另一間公司,往內地拍攝紀錄片。

2014年,他與朋友合資密室逃脫業務,但同年底,發覺市場已飽和,因而於2015年與另外兩名朋友合資20多萬元,成立十下創作。

十下創作的團隊背景各異,包括平面設計、創作媒體等,主力為客戶「度橋」,利用科技在空間中創造內容,帶來不同的體驗,最理想是從事與博物館相關的項目。

創立三年多以來,十下創作先後替多個企業構思具創意的方案,例如東華三院製作以「生死教育」為題的VR旅程,讓參觀者在15分鐘的體驗當中,反思人生意義。

十下創作替滙豐銀行設計互動的字句雲系統,在The Great Festival of Innovation,即場收集參加者對「創新」的意見,然後在屏幕上投射出來。

並且在東京遊戲展2016推出「小人國遊記360」VR體驗,觀眾戴上VR眼睛,透過環形運動相機,感覺像坐在船上,慢慢進入小人國世界。

「小人國遊記360」獲得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ICT),並令十下創作成為科技園的培育公司,現已「畢業」。

「嚴格來說,十下創作經已達致收支平衡,但我們將利潤不斷再投資,購買各式器材。」

十下創作每年生意額均在增加,團隊人數已增至20名,並需要繼續增聘人手。

Contact Beverage養生茶飲方案

咖啡機經已流行好一段時間,方便人們在家或辦公室沖泡優質咖啡;愛飲茶的人也不少,但卻沒有類似產品。

Contact Beverage Limited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李明心(Mazing)及聯合創辦人李港慧(Connie)兩姐妹從事產品設計逾十年,設計咖啡機及

單車等生活用品,去年成立Lify品牌,主攻wellness市場。

信和, 創意研發室, 新創公司, 創業, 員工, 參觀

擁兩項專利技術

Mazing說:「咖啡機沖泡技術標準化,但為何茶及養生保健飲品卻不能?所以我們設計出養生茶飲機, 快速沖泡一杯精準的健康茶。」

特製茶餅放入Lify茶飲沖泡機, 其專利技術,於45秒至1分鐘內,以高壓萃取方式沖泡,製作出各式飲料。

茶餅設計已獲得專利,外形像咖啡的capsule,採用可降解物料製作,其中是天然茶葉及草本植物。

現時,Lify推出30款茶餅,包括西方茶、 中國茶及功能茶,方便用家因應需要選取合適飲料,這時可以使用手機應用程式(App)輔助。

信和, 創意研發室, 新創公司, 創業, 員工, 參觀

籌備新一輪集資

Lify手機App設有簡單問卷,例如今天天氣、個人感覺,協助揀選飲品,還可以推介由註冊中醫、營師設計的療程。

用家可Lify手機App同時設定沖泡細節,例如沖泡及泡浸時間,確保沖泡出符合當時需要的飲品。

Lify並未正式投產,正在物色合適的電器廠房代為生產沖泡機,另找尋廠商合作生產茶餅,並由Contact Beverage監控品質。

信和, 創意研發室, 新創公司, 創業, 員工, 參觀

兩姐妹預期每部沖泡機售價約2,500元至3,000元,每杯飲品價格大約6元至15元,計劃於2019年第二季至第三季推出市場。

Connie說:「飲品的組合變化很多,我們除與茶農合作,還會與草本飲品製造商,包括中藥、涼茶公司,探討合作機會,製作簡易沖泡的茶餅。」

Mazing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商業及市場推廣系,其後在奢侈品牌公司擔任品牌管理工作,然後與妹妹成立Contact Beverage。

信和, 創意研發室, 新創公司, 創業, 員工, 參觀

Connie畢業於荷蘭燕豪芬設計學院,在美國工作一段時間後返港,開展Contact Beverage。

兩姐妹以私人資金;加上兩名工業家提供的種子基金,共500萬元,於去年成立Lify,現正籌備下一輪集資,期望取得約100萬美元的資金。

Lify並於2018年中成為香港科技園的培育公司,產品先後獲得五個設計獎項;2019年1月將參加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消費電子展。

延伸閱讀:

SoZmart推約飯局App 營業額大增創逾千萬元生意


TechFin大戰FinTech 監管機構嚴陣以待|金融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