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監管機構要求 iFinGate做好背景審查把關者
撰文:經一編輯部| 圖片:新傳媒資料室、由被訪者提供
從事合規監管科技(RegTech)的本地初創公司推出iFinGate,協助相關機構進行客戶的背景審查,推出一年多已獲逾1,000間金融機構及持牌機構使用,並且籌備進入其他市場,包括大灣區。
近年監管機構的要求不斷提升,個人或公司開設銀行賬戶也不容易,銀行需要較長時間進行客戶背景審查,確保客戶「身家清白」,這令市場對合規監管科技的需求大增。
連融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林衛琳(William)說:「香港流動人口較多,全球人士在港進出,他們有機會在港使用金融服務,因此本港的機構需要全面的背景資料。」
集合五類資訊
連融控股於2016年成立,花了四年時間研發合規監管科技系統iFinGate,並於2020年初推出市場,現時已有逾1,000間金融機構及持牌機構使用,另於保險業的市佔率逾三成,亦為專業服務公司如會計師樓、律師事務所提供方案。
iFinGate資料庫載有逾一億個單位的資訊,覆蓋200個國家及地區,包括人物、公司及物件,物件例如船隻,亦有可能遭到背景審查。
這些資訊共有五個類別,首先是制裁名單,這個類別有兩個來源,包括聯合國的制裁名單,以及不同國家發出的制裁名單。
因為兩個裁制名單及內容並不一致,個別香港官員只受美國制裁,但並沒有受聯合國制裁。
制裁名單是公開資訊,iFinGate利用科技在相關網站,自動物色合適資訊,並且定時更新。
「金融機構與某人交易一刻,對方並未受到制裁,但其後隨時成為被制裁人物,因此需要持續監察。」
第二類是政要及國家企業高管,本人連同其家人,包括配偶及子女,這些人物的資訊可能在不同國家的政府網頁、聯合國及美國情報組織(CIA)找到。
「過去十多廿年,不同國家或地區,常常出現政要或國家企業高管濫權情況,將國家及個人資金混淆,結果受到指責,故金融機構亦需要提高警覺。」
例如台灣前總統陳水扁、南韓前總統朴瑾惠皆出現懷疑濫用公帑的情況,監管機構自然對這些人物及其家屬存有戒心。
系統中文處理能力高
第三類是負面清單,包括通緝犯,這些人在一個地方犯案後,然後潛逃到其他地方,其他地方的人未必知道這人是通緝犯。
負面清單還包括譴責名單,每個國家或地區的官方機構,均會公布一些懷疑詐騙、串謀犯案等行為的資訊。
第四類是法院資訊,iFinGate主要收集區域法院或以上的公開資訊,包括涉及較大金額交易或刑事罪行,而裁判處的案件較為輕微,例如違例泊車、亂拋垃圾及小額纒債等,均不會被納入系統之內。
最後一類是新聞,iFinGate系統透過人工智能讀取全球主要新聞媒體的報道,從中篩選有用資訊,然後載入資料庫內。
「系統只會擷取與監管機構要求相符的資訊,例如犯案等,其餘資訊包括進行慈善捐款、舉行演唱會等,並不是有用資訊。」
雖然全球很多國家及地方均有英文媒體,但中文媒體的資訊亦相當重要,iFinGate能夠處理簡體、香港繁體及台灣繁體資訊,比傳統的美資服務供應商更具優勢。
全球多個國家及地區,均與內地的公司或人物,有生意上的往來,iFinGate具有處理中文的能力,能為金融機構提供更加豐富的背景資訊。
現時是資訊爆炸的年代,面對海量資訊,人類無法整理,必須依賴科技去完成。iFinGate的設計共有兩個重點,包括篩選及分類,確保資訊有用及符合需求。
William在香港城市大學完成工商管理學士課程,其後取得倫敦大學法學學士,完成學業後,便加入銀行業,前後工作逾廿年,主要接觸企業客戶,經常需要進行審批工作。
「面對公司客戶,若果是大型機構,可以參考評級,但也要評估其信貸風險,以及對公司董事個人進行背景審查,即使公司賺很多錢,但董事官司纒身的話,銀行方面也未必會批出貸款。」
當年William主要使用美資公司提供的工具,市場由Dow Jones及Refinitiv兩間公司壟斷,由於來自英語國家,中文資訊未夠全面;加上科技發展急速,令他想到創業去解決問題。
「合規監管科技系統的入場門檻極高,沒有投資者或創業家願意花數年時間去詳細研究及研發,因此暫時市場上並無完全相同的競爭者。」
iFinGate的服務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篩查及評分,篩查是指用戶輸入客戶名字,然後了解這人是否在以上五個類別中出現,從而掌握其背景。
計劃發展亞洲市場
只有簡單的資訊,其實未必足以判斷風險,iFinGate提供評分服務,因應人物、公司或物件就國家、國籍、交易模式、行為及對象等作出全面的評分,計算出風險系數,供用戶作為參考。
iFinGate是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的模式,用戶繳付年費使用,年費因應用量及所需服務計算。
「iFinGate載有大量敏感資訊,為了防止濫用,我們並不能來者不拒,而是了解客戶是否可以使用,例如金管局要求銀行使用;此外,用途亦要與公司主要業務相符。」
連融控股有限公司由William及股東的私人資金成立,其後獲得創新科技署企業支援計劃的資助,並於2019年成為數碼港培育公司,獲得各方面的支援。
iFinGate去年初推出,透過數碼港的網絡,最終與本地銀行及地產發展商成為合作夥伴,其後客戶數目急速增長,並於今年達致現金流收支平衡。
「公司目前暫時未有融資需要,但若落實發展其他市場,將需進行融資,以配合業務發展,我們的計劃是同步發展整個亞洲區。」
雖然William計劃2022年進入大灣區、新加坡、馬來西亞及台灣等地市場,但完全取決於疫情的發展,因為能夠親身前往該處,發展速度將較佳。
由於不同國家及地區的語言及文化各有不同,iFinGate每開拓一個新的市場,均需要作一定程度的本地化。
iFinGate現階段亦有為美國、澳洲、日本、南韓及內地公司在港設立的分公司提供服務,作為打開國際市場的踏腳石。
數碼足跡遍及網絡
「現時Google或其他科技巨擘了解你的程度,可能已超越了網民自己,因為每個人在網絡世界上,都留下了大量數碼足跡(digital footprint)。」William說。
這些數碼足跡能夠隨時查閱,而且基本上無法刪除,假若年輕人不小心行差踏錯,未必再像以前一樣,決心改過自身的話,經過時間沖刷後,人們將事情淡忘,可以變回一條好漢。
iFinGate的客戶,除了用來審查客戶的背景外,同時也有公司用作審查求職者的背景,倘若找到負面資訊,對其前途或會構成影響。
網絡令資訊泛濫,歐洲已在討論個人數據的資訊誰屬,例如某人惠顧A銀行,若果數據只屬於該行,其他銀行無法取得,變相限制同業競爭,顧客亦未必獲得最切合所需的服務;然而若數據全面公開,將會加劇業界競爭,亦有機會被監用。
歐洲正在討論個人數據是否應該屬於個人,銀行或商業機構必須取得個人同意及授權才可以查閱,這樣或者可以更好地保護個人私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