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初創生態經歷廿多年發展 但仍落後於亞洲其他地區及城市 貿發局支援初創走進大灣區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由受訪者提供、iStock圖片
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於2020年中,向本地初創企業進行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深入了解香港初創生態系統的發展情況,並提出多項建議。當讀者結識新朋友,對方介紹自己「搞start up」,相信都不會感到意外,而且還會問問生意模式等。
據投資推廣署進行的《初創企業統計調查》,香港的初創企業數目於過去數年持續錄得強勁增長,去年本地初創企業較2018年增加28%至3,360間,合共僱用10,688人,初創企業數目較2015年增加超過一倍。初創企業涵蓋的行業廣泛,以金融科技、電子商貿/供應鏈管理/物流科技、專業或顧問服務行業的企業數量最多。
創業培育計劃受歡迎
香港貿易發展局大中華區助理首席經濟師曾詩韻說:「逾十年前,聽到『搞start up』可能令人認為不務正業,現時已經成為不少大學生的出路之一,而且出現不少專門投資初創的基金,令社會接受程度日漸提升。」
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剛發表《初創在香港》的報告發現,香港創業者大多相當年輕,而且擁有高學歷,受訪初創企業中,大部分(43%)創年業者現30至39歲,部分(17%)只有20至29歲;至於教育程度,九成為大學畢業生,近半取得碩士或博士學位。
「有些受訪者表示,他們在大學讀書時期已開始參加不同的創業比賽,勝出比賽並贏得創業資金,因此大學畢業前便已投入創業。」
八成香港創業者是男性,約三成的創業者單人匹馬創立公司,意指公司只有一名創辦人,沒有其他聯合創辦人,因此相對需要各方面的支援。
「搞start up」最需要的當然是資金,本地初創企業特別欣賞由科技園和數碼港負責營運的政府資助創業培育計劃,兩者分別向每家初創企業提供86萬至600萬元,以及50萬元的資助。不少受訪者從中得到全面支援,包括金錢資助、市場推廣、商業配對等,然而受惠企業只屬少數,因為近年社會創業風氣盛行,市場對創業培育計劃需求上升,令成功率逐年下降。未能參與培育計劃的企業須透過私人資本市場募集創業資金,而香港素來能吸引全球資金,因此初創不難接觸到投資於初創的基金。
「要能吸引投資者的目光,除了概念夠吸引外,還會受經濟情況影響,例如近年電子商務、生物科技行業,相對容易吸納資金。」
不過,某間初創曾經接觸到有興趣的投資者,但卻因投資金額遠超過公司規模,難以達到投資者收益的目標而告吹。
人才未能配合發展
投資者看重投資回報,香港市場規模較小,發展空間有限,而近年國家推出大灣區概念,確實為初創帶來了機遇。43%受訪初創表示有興趣進一步拓展大灣區市場,當中超過三分之一(38%)正在物色當地的生意夥伴。
創業者看中大灣區的市場濶度及成本效益,以聘請人才而言,在深圳聘用大學畢業的科技人才月薪約15,000元人民幣;在港則達24,000元,而員工薪金是初創企業的主要開支,平均佔營運開支四成。除本地員工薪金較高外,本地人才亦供不應求,本地大學畢業生不太願意放棄穩定的職業生涯,投入初創圈工作。
另一方面,也有受訪者提到,香港作為地區商業樞紐,於商業人才的培育,遠遠超過技術發展,以致科技人才供不應求。為了減輕企業的負擔和鼓勵本地研發活動,創新科技署於2018年以推出為期五年的「科技專才培育計劃」,為聘請和培訓創科人才的企業提供津貼。然而,不少受訪企業表示,因成本或技術水平問題,已經將研究與技術開發的部分轉移到大灣區內地城市。
大灣區雖然機會處處,但本港初創覺得內地的體制(包括稅務、法律制度等)與香港不同,而初創企業往往資源有限,可能創辦人是「一腳踢」,根本無暇兼顧太多。假設初創公司營運數年,產品已可推出市場,但在內地需要申請版權,物色廠商進行生產,以及尋找合作夥伴分銷,每一個環節均充滿挑戰。
近年香港政府大力鼓勵港人到大灣區發展,今年施政報告提到推出傑出科學人才計劃,五年合共斥資20億元,吸引海外人才在港做研究。
「香港及內地可以各自發揮所長,香港作為研究中心,而在內地生產及推出市場,日後再利用香港的優勢走向國際。」
據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於2019年發表的統計顯示,本港初創的存活率達到七成以上,該統計根據本港兩大由公帑資助的初創企業培育計劃,分別由香港科技園及數碼港營運,加入計劃後營運三年以上的,分別達78%及72%。
新冠肺炎疫情於去年初開始爆發,所謂「有危必有機」,三分之二企業認為疫情對業務帶來負面影響,然而,不少受訪企業因應市場環境轉變,轉而發展防疫相關產品和服務,又調整產品時間表。加上傳統的營運模式受衝擊,本地企業積極尋找新商機,應用科技尋找出路,為本港初創帶來機會。近期從事機械人或醫療科技的初創公司,為私人大型企業或政府部門提供產品及服務,這些合作無疑令更多人注意本地初創。
政府角色非常重要
根據調查結果,受訪企業表示,本地社會對創科多抱質疑的態度,反映香港政府和公營機構帶頭支持本地初創企業的重要性。有受訪者指出,科技園和數碼港的培育公司更容易申請銀行服務;也有初創企業表示,與大學合作一同申請政府資助,審批過程更順暢和快速。
香港初創生態系統逐漸成形,受訪者平均給予6.52分(滿分為10),整體滿意度屬中上水平,他們認為各持份者須繼續互相協調,了解本地初創企業的需求,完善香港的創業環境。受訪企業強調政府角色的重要性,政府的工作程序和法規不時因不合時宜和欠缺彈性,而窒礙初創生態發展。
初創企業講求創新,往往打破了一般行業生態,因此甚至有機會牴觸現有法例,有受訪企業便曾經因在工廠大廈發展室內農業,被票控不合法改變工廠用途。另外,也有受訪者向政府引薦創科產品或者提出政策建議時,時常因為未有先例可循而遲遲未有收到政府的答覆。
本地初創企業須耗費大量時間和資源與政府各部門周旋,然而創科須迅速回應市場需求,如何於政策創新與監管中取得平衡,將直接影響本地初創生態系統的長遠發展。
根據兩份分別由初創企業調研機構Startup Genome和StartupBlink發布的全球初創生態系統報告,香港初創生態系統的排名落後於亞洲其他地區和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東京、首爾、新加坡、班加羅爾等,因此仍然需要各方積極配合,為本地初創提供有利發展的環境。
支援初創走進大灣區
為了協助香港初創到大灣區發展,貿發局於4月底在深圳設立中小企服務中心,是該機構於內地首個同類型的中心,為有興趣拓展大灣區商機的港商包括初創企業服務。此外,貿發局計劃於年中推出Go GBA平台,為港商包括初創企業提供一站式資訊,包括大灣區市場資訊、政策內容、實用工具等。
貿發局今年連續第四年舉行初創培育計劃「創業快綫」,現正接受報名,若中、港兩地通關,將會舉辦到訪大灣區城市的活動。相對於香港科技園及數碼港,貿發局為初創提供的支援服務,適合較為成熟的公司,包括經已推出產品或服務,或者有計劃走向國際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