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就天下無敵 做就有心無力」 做人如何恰如其分?|司徒永富
廣告
心理學家尼克•埃普利(Nick Elley)和大衛•鄧寧(David Dunning),曾經進行了一個關於人類自我評估的研究。
撰文:司徒永富|圖片:Unsplash、iStock
在實驗的第一階段,工作人員詢問康奈爾大學的學生,如果大學內即將進行一個籌款活動,參加者需要分別估計自己和學校其他大學生,會在這籌款活動中願意捐款多少?
高估了自己
接著,工作人員果真在學校裏舉行一次籌款活動,並觀察參加者早前的估計是否正確。結果發現,學生們一般會高估自己的善心;而對於其他人的估計則相對正確。
在第二次實驗中,參加者被要求預估自己在一次金錢遊戲中,自己會採取自私、還是合作的策略。84%的參加者認為自己會採取合作的策略;而預期其他人,只有64%會採取合作的策略。結果實驗開始後,只有61%參加者真的會採取合作的策略,這再一次證明人們高估了自己的善心。
在第三個實驗中,工作人員給予每位參加者5美元,然後詢問他們,若在今次實驗結束後,有人向自己募捐,請估計自己願意捐出的金錢是多少。結果發現,學生平均估計,自己願意捐出2.44美元;而其他人只願意捐出1.83美元。在這次實驗後,工作人員如實舉行了一次籌款活動,結果發現參加者自己平均只捐了1.53美元。
從以上三個實驗,工作人員發現人們往往傾向高估了自己的善心,我們實際並沒有自己想像般美好。
換句話說,明白人比明白自己更容易,而自己也會被自己騙了;相反,別人更容易看穿自己「講就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
事實上,也有不少類同研究告訴我們,不少人對於自己往往有自戀的心態,總是認為自己比其他人優越,這情況有點像父母總是認為自己小朋友,比其他小朋友聰明和標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