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變一個人行為和態度 心理學5大法則助應對(上)
最近,筆者讀了一本非常有啟發性的心理學書籍《如何改變一個人》(The Catalyst),作者是Jonah Berger。
他在書中提出了一套系統化的方法,幫助我們分析改變行為的阻力所在,並提供實用的策略,逐步突破這些障礙。
書名中的「Catalyst」意為催化劑。讀者可能還記得,在中學上化學課時,如果想讓化學反應發生,通常會選擇加熱。
加熱的方法確實有效,但過於激烈,既浪費資源又可能帶來危險。
而催化劑則不一樣,它創造改變的條件或平台,讓反應自然地發生,既高效又安全。
REDUCE 5大模型
Jonah Berger在書中深入探討這個概念,並提出了一個「REDUCE」模型,涵蓋五種系統化方法,幫助我們像催化劑一樣促進改變。
這包括反抗心理(Reactance):當人感覺被逼迫時,往往會更抗拒改變。我們需要避免激發這種反應。
禀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人們通常更傾向於保留現有的東西,而不願冒險嘗試新事物。
距離感(Distance):改變需要循序漸進,太大的躍進會讓人難以接受。
不確定性(Uncertainty):面對新事物,人們常因害怕不確定性而裹足不前。我們需要降低這種恐懼感。
補強證據(Corroborating Evidence):人們更容易接受有多方支持的證據,這會讓改變變得更有說服力。
這五個元素組合在一起,就像催化劑一樣,能幫助我們以更輕鬆和自然的方式實現改變。接下來將逐一拆解每個元素,看看如何應用在生活中,讓改變不再是難事。
(一)反抗心理:了解對方的難處。
第一個阻礙改變的元素是心理反抗。這種現象經常出現在日常互動中,比如我們嘗試推動別人做某件事,但對方卻本能地抗拒,甚至故意反其道而行之。
例如:一對夫妻約定輪流洗碗,但當一方發現另一方沒有遵守約定時,便開始指責、施壓。即使道理站在閣下這邊,然而這種做法往往適得其反。
理解對方阻力點
要降低心理反抗,我們需要換個角度思考。與其硬推對方突破阻力,不如試著理解對方的「阻力點」究竟在哪裏。
比如,與其一直說「做做做」,不妨轉化為真誠的提問:「為甚麼你不做呢?可以跟我說說看嗎?」關鍵在於語氣要平和,避免讓對方感到被質問。
這樣的方式,不僅可能打開改變的突破口,也能讓對方感到被尊重。
此外,給予選擇的空間也能有效降低反抗。
例如,在夫妻的情境中,一個成熟的溝通方式可能是:「我的想法是這樣的,不如你也說說看,有沒有甚麼補充?」這種表達讓對方感到自己有參與感和控制權,從而減少抗拒的情緒。
當雙方建立起商量和合作的基調時,心理反抗的強度自然會降低,改變也變得更容易實現。
明白維持現狀代價
(二)禀賦效應:明白維持現狀的代價。
第二個改變的阻力是禀賦效應,它描述了人們對已擁有的事物或現狀的依戀心理。
這種效應來自心理學的一項實驗:研究人員將受試者隨機分為兩組,分別贈送價值相當的禮物,比如鬧鐘和水杯。
接著,他們詢問參加者是否願意交換手中的禮物。結果顯示,極少數人選擇交換,儘管兩份禮物的價值幾乎相同。
這種選擇顯然不合理,因為隨機分配的禮物,應該讓交換意願接近一半一半,但實驗揭示了人們的心理偏向:只要已經擁有某樣東西,就會不自覺地維持它。
這種心態不僅影響我們的日常選擇,還讓說服他人變得困難。
當我們試圖改變別人的行為或習慣時,對方通常會更傾向於保持現狀,因為那感覺更安全、更熟悉。
那麼,該如何突破這一心理障礙呢?關鍵在於幫助對方看到,維持現狀會帶來甚麼代價或損失。
舉例來說,如果你想培養閱讀習慣,告訴自己可以因此變得更有知識或開發新興趣,可能不夠吸引。
然而,換個角度問自己:「如果一直不開始閱讀,未來會失去甚麼?」答案可能是事業成長的機會或更豐富的視野。這樣的思考方式,更能激發改變的動力。
同樣,當人們考慮是否結束一段感情時,禀賦效應也會產生影響,讓人過於依戀現有關係。
但如果從更客觀的角度思考:「繼續保持這樣的關係,我會失去甚麼?」也許會發現,留在不合適的關係中,可能阻礙自己獲得真正的幸福或成長。
通過幫助對方理解現狀的代價,而非僅僅描繪改變的好處,我們能更有效地打破禀賦效應,讓改變變得更有吸引力。
下期續談「REDUCE」模型中的其餘三項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