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園電梯募投比賽匯聚世界頂尖初創 引進環球創科商機
「電梯募投比賽」擴闊初創企業網絡 帶來更多投資機遇
「電梯募投比賽」(EPiC)今年踏入第5屆,作為一個匯聚初創與投資者的平台,歷年均吸引全球的初創隊伍,用60秒電梯旅程推介其創業構思。今年則首次改以網上形式進行,讓參加者以一分鐘影片介紹其創新方案,獲來自37個國家及地區的476間初創隊伍參加。
比賽最終由美國初創Mi Terro贏得冠軍及智慧城市組別獎項,其技術可將奶品類等蛋白質食物廚餘轉化成能取代塑膠或棉的纖維,可應用於成衣、醫療及包裝行業。來自英國、菲律賓及葡萄牙的初創則分別贏得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技術、金融科技及醫療科技組別的獎項。
最後十強中有3支香港隊伍,雖未能獲獎,科技園行政總裁黃克強認為成績相當不錯,認為此次比賽能讓他們藉此擴闊其商業合作網絡,加快參賽隊伍的發展進程。比賽以外,科技園亦舉辦了商業及投資配對活動「Global Matching」及「投資 x 企業創新論壇」,為初創提供更多商機,及探索現時創投發展及當中的新機遇。
留意創投新常態 企業創新步伐加速
疫情之下,市況未如理想,創科投資自然亦受影響。科技園投資高級總監黃賢敏(Raymond)不諱言指:「投資者的確變得較為謹慎」,因他們可能會先着手處理已投資的公司,確保他們的營運正常,而未必有餘力吸納新項目。儘管如此,他強調現時是「危中有機」,因同時亦有不少投資者轉變策略,更着力追求有質素的項目,故有初創依然受到市場追捧、並在近期完成融資。事實上, Raymond指疫情之下,投資者與初創的會面多改為網上進行,事實上加快了會議及交流討論的效率,對落實投資更有利。
科技園策略夥伴總監莫偉軒(Peter)亦指,疫情下不少傳統企業在經營上都面臨衝擊,變通、推動企業創新便成為他們重要的「生存模式」。故企業在推動創新時,除了著重回報外,也注重產品或方案對其營運的應用範圍。Peter更說,現時越來越多企業更重視創新,不再視之為「表面功夫」,而是不可或缺的發展方向,並會設專責部門推展相關工作。
Peter說在推動有關工作時,會先了解企業面對的問題或「痛點」,再為他們尋找及配對具備相應技術的創科公司,結合大家的力量共同創造一套適合的方案。以科技園的加速器計劃「環球創業飛躍學院」(Global Acceleration Academy) 為例,目前已與超過90個企業夥伴合作,舉辦了24個加速器,透過撮合企業與初創共創方案,推動研發成果應用及企業創新。
除了企業,一眾初創同樣要變通。Raymond建議:「初創除專注於自身的核心技術,亦要留意市場改變,多與投資者會面,了解他們想法,靈活應對。」例如甚至可以探討與過往競爭對手合作甚或合併,可能有助為他們開拓新環境。
藉大灣區優勢 踏足亞洲及世界舞台
儘管受疫情影響,各地實體商貿往來近乎停滯,但對Raymond 和Peter而言,現時正是與大灣區以至亞洲市場積極合作、踏足更大舞台的好時機。他們表示,香港一方面擁有優越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亦匯聚衆多科研人才,對於推動香港創科發展、以至成為亞太區的創科樞紐十分有利。
Peter說,大灣區內潛藏龐大的市場機遇,整個區域包含11個重點城市、人口約七千萬、GDP為1.5萬億美元,香港的初創企業能面對一個更大市場、更多發展空間。他續指,科技園近年亦積極與日本、越南、泰國等區內新興市場有緊密合作,與當地院校和機構建立夥伴關係,為本地初創爭取在當地落戶。另一方面亦吸引當地人才來港發展,實現與不同市場的相互交流,令香港發揮作為區內創科中心的角色。
投資方面,Raymond亦指,科技園亦會與不少內企以至國企合作,把本地初創企業的產品和方案向這些策略性投資者推廣,借助這些企業在大灣區的網絡和影響力,協助初創在大灣區內大展拳腳。他認為,中國和東南亞地區仍是未來長期發展的亮點,亦有望最快從疫情中復甦。而這些市場正經歷經濟轉型,對新技術方案的接受程度較高,對本港初創是一個好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