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歌瑞特在港站穩陣腳 陸續拓展大灣區城市
撰文:經一編輯部| 圖片:受訪者授權圖片
位於鰂魚涌港鐵站附近的瑪歌瑞特國際幼稚園暨幼兒園經已恢復全面授課,不過過去兩年受到社會運動及疫情夾擊,學生的背景及數目出現變化。
瑪歌瑞特國際幼稚園暨幼兒園校監柯欣彤(Patricia)說:「之前外籍學生佔近八成,來自英國、美國、澳洲、法國、南韓及日本等地;現時比例約一半,而本地學生比例增加,另仍有一至兩成內地學生未能返港上課。」
集合各家所長
瑪歌瑞特的學生主要是三歲或以下的幼兒,疫情期間不能面授課堂,而幼兒教育著重互動,結果逾八成學生退學,為學校帶來嚴重打擊。
「今年學生陸續回來,每收八至十名學生,約有一至兩名學生因移民離開,然而學生數目仍錄得正增長,部分班別已出現輪候名單。」
瑪歌瑞特為六個月至六歲的兒童提供各種課程,採小班教學形式,每班人數上限16人,師生比例維持1:8。
Patricia母親原本於內地任職幼稚園教師,及後與港人結婚,移居香港,由於丈夫從事貿易,經常需要到訪不同地方,夫婦趁機參觀各地的幼稚園及幼兒園。
「母親發覺每個地方的教育各有優點,例如台灣教授中華文化的形式不俗、美國及歐洲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遊戲方式教學亦相當有效,於是想到集各家所長,在1999年於內地創辦小金星幼稚園及幼兒園。」
Patricia於近年開始協助母親管理教育事務,她在港出生及長大,16歲前接受本港的傳統教育,及後赴美升讀大學,主修商業及經濟,畢業後返港工作,先在國際性的顧問公司任職,同時在香港中文大學攻讀教育碩士課程。
「我記得小時候不喜歡上學,最初上幼稚園時,經常哭鬧,因為對傳統學習模式不感興趣,待升上中學時,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
強調中華文化
由於小金星不斷拓展,家人著Patricia協助管理業務,她先後在福建、北京及廣東實習近四年,掌握幼兒園的營運,先後從事教師、出納、課程主任、採購等。
「在實習的過程中,我經常提出意見,家人見我滿腦子新思維,於是成立另一個品牌,瑪歌瑞特,定位為國際幼稚園;而小金星則著重本土教育。」
瑪歌瑞特最先於2018年底在港開業,現時在港設有三間學校,分別位於黃埔、太古及粉嶺;至於內地,首間學校選址上海,現時上海增至三間,另於廈門及福州各有一間。
瑪歌瑞特的課程採用優化的英國早期基礎教育(EYFS),建立起教育體系,包括七大領域,分別為個人、情感及社會發展;教學推理與問題解決;認識與理解世界;文化與素養;藝術與表現;體能與健康;語言與文學。
「最特別的是『文化與素養』這部分,老師教授民俗禮儀、中西文化及價值觀,學生需要背誦《三字經》、《弟子規》等,本地學生固然需要學習,外籍學生也能接觸中華文化。」
將大自然元素融入課室
不少家長讓子女上國際學校,目的為日後到外國升學,結果較少機會學習中文,久而久之,往往因為中文難學而放棄,瑪歌瑞特著重培養學生對中文的興趣,讓他們自小學習,訓練語言能力。
瑪歌瑞特受到意大利瑞吉歐教育理念(Reggio Emilia Approach)影響,將大自然元素搬入課室,裝修採用木系風格,並且加入各種植物。
「瑞吉歐教育理念指出,老師是幼兒的學習夥伴及教育的促進者,老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習,尊重學生的興趣,鼓勵他們盡情探索,培養主動學習的興趣,共同建構知識。」
小金星經已發展為成熟的體系;而瑪歌瑞特仍處於發展初期,將以香港為總部,然後拓展至內地及東南亞市場。
「無論經濟好壞,教育均是必需品,而我們看好大灣區市場,因為隨著區內融合,更多港人及外國人到內地發展,他們需要為下一代籌謀教育,具質素的教育機構具一定發展潛力。」
自2018年首間學校開業以來,香港瑪歌瑞特礙於社會運動及疫情,前後關閉一年多,需時摸索市場;加上中港仍未通關,較難到訪大灣區城市了解情況。
「我們打算在大灣區九個內地城市,揀選一線城市,每個城市開設一至兩間瑪歌瑞特,現正了解各個城市為港人提供的政策優惠。」Patricia說。
小金星專注內地市場
母親於1999年在福建廈門創辦首間小金星國際幼兒園,佔地數十畝,外形像一個城堡,內有大片青草地,並且設有噴水池、農地、跑道、溫室等設施。
由於成本高昂,最初小金星國際幼兒園的學費每月10,000多元人民幣,逾廿年前的內地,人民生活水平較低,故學生數目不多,為了推廣教育理念,將學費大幅下調至每月1,000多元人民幣,吸引更多學生,現時每月學費約3,000至4,000元人民幣。
除了國際幼兒園,小金星陸續在廈門開設本地化的幼兒園,吸引政府單位注意,並獲邀請至其他城市辦學,主力提供本地課程。
現時小金星幼兒園遍佈內地多個省市,共有近200間,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包括大灣區的東莞、中山及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