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叔李兆基】四步投資法 從香港樓王到亞洲股神之路
撰文:Smart ED編輯部|圖片:unsplash、中新社、新傳媒資料室
四叔李兆基的賺錢之道
現年91歲的李兆基,今年辭任恒地、香港中華煤氣(00003)主席,不少港人親切稱李兆基為「四叔」,由於他在家中排行第四,故人稱「四叔」。其父親李介甫在上世紀20年代,在順德開設「天寶榮金舖」和「永生寶號」,經營黃金、匯兌、外幣買賣。
從小家裏就開金舖,他從六歲起,被父親要求到店鋪學習,造就他從小就能一眼看出黃金的成色,從不失手。他還懂得「熔金」,將收來的黃金重新熔爐,設計成精緻的成品,大受市場歡迎。18歲那年,他帶著1,000元來到香港,很快賺來屬於自己的第一桶金。
李兆基在回憶錄裏談及賺錢之道:「要大富,必先成小富。因為第一筆財富最重要,有了它作為踏腳石,即是錢搵錢(錢滾錢),才易於成功。」所謂「找到第一桶金,以錢搵錢」,是因為用勞力打工賺錢,難以致富。若以錢賺錢,「一博二、二博四、四博八;有靈機、有頭腦,就很容易成功。」 他說。
雖然靠黃金賺錢,但看透金價起伏,反而意識到「磚頭」才能長久保值,因此決定進軍地產界。29歲那年,他和郭得勝、馮景禧共同成立「永業公司」;五年後再成立「新鴻基企業」,名字分別來自馮景禧的新禧公司、郭得勝的鴻昌行和李兆基名字。
新鴻基專心發展香港地產,三人其後再分道揚鑣。淡出新鴻基後,1973年44歲的「四叔」,終於開創真正屬於自己事業—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1981年,股市進入大牛市,李兆基借殼上市身價大漲,正式躋身香港前十大富豪之列。回憶錄中形容李兆基一路的發跡過程說:「70年代是李兆基的成長期;80年代是李兆基的發達期,90年代之後則是高峰期。」
上市後的恒基更積極覓地,李兆基之子李家誠接受採訪時說:「從小最常和爸爸進行的『親子活動』,就是看地盤(建築工地)」。80年代之後的恒地勢如破竹,高峰期持有樓盤逾百個。但不同於商場上的爾虞我詐,李兆基卻懷有一股仗義性格,甚至新鴻基家族紛爭時,李兆基數次成為調停者。另外,他還教育兒子,必要時要「預留一手」。
幾十年來,恒地幾乎和香港各大小地產公司都合作過,很少樹敵,有錢大家一起賺。2004年,李兆基用非常低的價格,簽署一張為期25年的天然氣購買合約。當時國際油價每桶僅25美元,不久,油價漲到每桶60美元,令李兆基賬面獲利驚人。
但李兆基決定還是用成本價,將這紙合約出讓給他旗下的上市公司中華煤氣,市場嘩然。「四叔竟然有錢不賺!」李兆基只是淡淡地說:「便宜來,便宜去,我對得起大家。」又例如他把恒地產在半山干德道上的「天匯」屬於自己名下的權益,以低於市價的方式,轉讓給恒地,為公司立刻帶來潛在獲利,對股東慷慨大方。
延伸閱讀:林鄭房策送大禮 四大地產股升值243億!
李兆基的投資心得
香港地價愈飆愈高,眼見地產業愈來愈微利;加上環球資金湧入香江,他順應情勢,在75歲時,利用香港金融中心的優勢,一腳踩入股市。從此只要李兆基現身,傳媒的問題永遠聚焦股市,希望四叔對大市給點意見。外界期待愈高,李兆基愈不敢輕易發言,尤其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四叔坦言自己2,000億元資金賠掉一半。
他從不諱言也會錯看虧損,還自嘲「冒牌股神」。但香港投資人對他的期待依舊,因此,四叔在回憶錄中寫下投資心得:
- 第一步是要選擇投資哪個國家,他經常前往世界主要金融城市考察。由於內地近年經濟騰飛,國際地位日高,市場和商機龐大,較印度和越南等發展中國家成熟,被四叔視為投資首選。
- 第二步是選擇投資貨幣,可因應情況選取高息貨幣,以達到「財息兼收」。
- 第三步是選擇行業,應將重點放在增長潛力較大的行業,大致而言屬「火」的能源業包括煤炭及石油;屬「金」的保險業及銀行業,以及屬「土」的地產業等。
- 第四步具體落實到個別股票,則應選擇各行業佼佼者,即所謂龍頭股。
只要行業發展空間大,龍頭股一定佔盡優勢,例如地產龍頭股,土地儲備大部分為早期買下成本較低的舊地,利潤自然豐厚。他依循這些準則,在2005年及2006年,大手買入了中國人壽(02628)、中國石油(00857)股份,結果都大賺數倍離場。
不過,李兆基始終堅持的是,地產業雖然利潤不再,但畢竟還是風險較低,可以和公眾股東分享利益。而股市風險太高,因此他只用私人名義成立「兆基財經」。即使後來獲利頗豐,他本人亦被封為「亞洲股神」,至今未改變他不上市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