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劉熾平屢建奇功 操盤萬億科技商業帝國
撰文:SmartED編輯部 | 圖片:中新社圖片、新傳媒資料室、unsplash
1973年劉熾平在北京出生,家裏都是香港人,讀書時期的他十分勤奮刻苦,25歲時已擁有美國密歇根大學電子工程學士學位、史丹福大學和西北大學兩個碩士學位。1998年,畢業後的劉熾平曾任麥肯錫的管理顧問,後又成為高盛亞洲投資銀行部電信、媒體與科技行業組的首席運營官。
劉熾平在高盛期間,恰逢內地投資界名噪一時的廣東粵海集團重組,高盛足足操作了兩年,中間涉及到100多家債權銀行、400多家公司。為了這個項目,劉熾平每天工作到凌晨兩、三點,幾乎對企業的管理、經營、執行幾乎所有流程都全面了解。「做完這個項目,基本上再做任何項目都覺得容易了。」他說。劉熾平認為一間好企業,20%是因為策略上的成功;80%的因素在於企業的執行能力。因此他萌生了投身企業,從一個給企業提供戰略意見的第三方身份,成為戰略執行者的想法。2004年,機會終於來了。
劉熾平建議騰訊棄北美選香港
騰訊的上市項目,令馬化騰因此結識了劉熾平。馬化騰除了感慨劉熾平「是我見過的香港人中,普通話說得最好的」,更驚喜於劉熾平對騰訊收入高度依賴移動夢網的預見與自己不謀而合。「這是一種寄人籬下的業務模式,會讓投資人覺得騰訊缺乏可塑性,對未來沒有信心和想像力。所以應該在公開招股(IPO)的時候,強調網絡效應,發掘即時通訊工具的發展潛力。」
另外,還有劉熾平相對保守的估值建議,投資者更願意看到公司的實際價值和增長潛力,價值慢慢釋放,才能讓股東持續受益。在推進上市的過程中,馬化騰進一步領會到劉熾平的專業性、國際化視野和快速學習能力。當時美國納斯達克是全球科網公司的上市聖地,劉熾平卻建議騰訊選擇香港上市,並且有理有據。
- 其一,北美投資者習慣給新上市企業找比較對象,騰訊模式比較少見,可能受冷落。
- 其二,上市地點愈貼近本土市場,公司價值反應愈真實,所以香港上市估值可能不如納斯達克高,但股價大起大落概率也較小。
- 其三,在香港上市對未來回歸內地資本市場更容易。馬化騰接受了劉熾平的建議。
劉熾平接到騰訊的橄欖枝,是在陪著騰訊高管們全世界路演的飛機上。但因為IPO期間,甲乙方存在利益衝突,直到騰訊上市半年後,劉熾平才犧牲高盛時期三分之二的薪金,正式加入騰訊。此時,騰訊正面臨創業六年來最艱難的方向抉擇。劉熾平的加入有如雪中送炭,並證明自己的價值。他說:「我管三件沒有人管的事情,一是戰略;二是併購;三是投資者關係。」
他一邊前往香港安撫機構投資者,穩住不斷下跌的股價;一邊主張騰訊回購股票。當年騰訊實施了兩次大規模回購,以示信心。他還幫騰訊收購了Foxmail、網遊公司網域、內容增值服務商卓意麥斯等公司。兩年後,簽了對賭協議的網域推出遊戲《QQ華夏》,三年實現50萬人同時在線;Foxmail的創始人張小龍,創造了現時內地人日常離不開的即時通訊軟件微信。
劉熾平對於騰訊而言,更像是個軍師,時常陪著馬化騰就公司問題探討。2006年初,劉熾平提交了一份「五年商業計劃」,前瞻性地提出以用戶為中心、圍繞用戶資源和用戶資產進行戰略擴張,並定下未來五年,公司年收入達100億元人民幣的目標。在當時看來,這個目標很難想象,畢竟2005年騰訊收入僅14億元人民幣。接下來的五年裏,騰訊開始基於在線生活服務四大版塊:門戶、網遊、搜索、電商的全新布局。
劉熾平以提高執行力為目標,對公司組織架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將之前的數十個部門整合為五個業務部和三個服務部,充分放權。同時將美國那套管理標準如設定營收目標、嚴格考核、正向激勵等管理制度注入騰訊。隨後騰訊業績迎來連年高增長,2009年公司全年總收入,突破124億元人民幣,提前一年完成五年目標。
劉熾平保留高度危機感
另外,劉熾平還主導了一系列重要投資交易。搜搜、QQ輸入法、拍拍網是早年騰訊內生出的兩項業務,雖然成績可圈可點,但騰訊意識到這並不是自己的核心優勢所在,轉手給更優秀的同行,騰訊得以專注於自己的專長。在關於騰訊核心開放能力的內部討論中,劉熾平提出「以資本推動開放」。
2011年,騰訊宣布成立50億元人民幣規模的產業共贏基金,向互聯網及相關行業優秀創新企業進行投資,一年投資逾40間公司。騰訊的觸角也藉此延伸至新零售、人工智能(AI)、醫療健康、金融、文化、出行、教育等多個領域,甚至收購海外企業,以進行全球化布局。騰訊的國際化布局聚焦遊戲和社交,遊戲作為騰訊近年的明星業務,被列為重中之重。
劉熾平則成為推動國際化策略的執行者,一系列資本運作推動騰訊股價一路走高,成為香港資本市場上當之無愧的「股王」。當然,市場擔心騰訊觸及太多有盲目擴張之嫌。事實上,劉熾平一直保持高度的危機感。2013年當騰訊市值破1,000億美元時,他就在內部會議中表示:「諾基亞(Nokia)曾經是2,000億美元的公司,一下子70億美元把最有價值的業務賣出去了;黑莓差不多到1,000億美元公司,現在也40多億元賣掉了。
「我們這種新行業,包袱愈重沒落愈快。所以每個人都要有非常強的危機感。外面的人給你很多掌聲的時候,這時候是最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