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等到更年期來臨才作準備 男女都要留意更年期前的身體變化|周穎欣醫生

非中年女性「專利」男士也要坦然面對更年期 30歲起出現的症狀你中幾多樣?|周穎欣醫生

職場

廣告

有說女性年近四十是綻放光芒的時刻,是豐盛人生的開始。在香港這個較為晚婚晚育的城市,許多女性還在事業和家庭上奮鬥,生活忙碌之餘,未必留意到更年期相關的症狀逐漸浮現。很多女士都開始擔心自己的更年期會否提早到來,或會懷疑自己身體是不是出現了什麼問題。就讓我在此與大家分享一下,以減輕大家的顧慮。

撰文:周穎欣醫生| 圖片:Unsplash

40歲進入更年期也不用擔心

與許多女性的認知有異,更年期其實不是一種疾病,它是每一位女性的必經階段,在過了適育年齡後,女性賀爾蒙就會慢慢下降,所以導致在生理和心理上產生不同的變化。

更年期的歲數和症狀都因人而異。大多數人的更年期發生在45歲到55歲之間,不過亦有少數女士會在更早的時期進入更年期,如大概40歲便出現更年期症狀。

然而,更年期早點或遲點到來,每個人的「時間表」都不盡相同,所以不用過分憂慮更年期確切的發生時間。不過,若遇上早發性的停經(即是指40歲前的停經),那就有可能屬於「卵巢早衰」,需要醫生的診斷和治療了。

在另一方面,如果進行過人工受孕、不育手術等婦科手術,或是因癌症曾接受過化療和電療,都有機會影響到體內的女性賀爾蒙分泌,導致更年期和相關症狀提早出現。

男士也要坦然面對更年期

很多人以為更年期是女性的專利,殊不知男士也有更年期,不過相對女士而言,沒有停經的信號,也沒有明顯的症狀,所以往往為男士們所忽視。

事實上,在三十歲以後,男性賀爾蒙的水平每十年就會下降大約百分之十,賀爾蒙的降低同樣會為男性帶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變化。

男士更年期除了令體力下降和情緒波動外,很多男士往往因要面對性生活質量下降的問題才去求醫,被醫生告知可能是更年期的先兆。

男性更年期的症狀

不過,也有不少男士因為愛面子而延誤就醫,間接導致工作不順,脾氣暴躁,甚至夫妻失和,從而影響日常生活。

此外,其他男性更年期的症狀還有代謝不良而產生的肥胖、糖尿病、骨質疏鬆;精神上也容易有疲勞、缺乏動力、記憶力下降、失眠、多愁善感、脾氣暴躁等表現。

要解決男性更年期的問題,除了要解決面子問題去求醫外,戒煙和戒酒也是重中之中,因為保持規律的生活習慣,才能讓身體內分泌正常化,時刻保持身體健康和情緒穩定。而運動亦不可缺,充足的運動如慢跑、游泳等都可促進新陳代謝,以減低更年期帶來的影響。

不要等到更年期來臨才作準備 男女都要留意更年期前的身體變化|周穎欣醫生
在三十歲以後,男性賀爾蒙的水平每十年就會下降大約百分之十,賀爾蒙的降低同樣會為男性帶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變化。圖片:Unsplash

生理、心理上的變化

在醫學角度來說,一般是指女性在一年內沒有任何月經就算是正式踏入更年期。當進入更年期後,女性的生理和心理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

在生理上,女性可能會感到潮熱、盗汗、陰道乾澀、尿頻或失禁、皮膚失去光澤和彈性等。在進入更年期後,由於新陳代謝的速度變慢,體重也會更容易增加,相關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隨之上升,所以要更密切注意血壓、血糖和血脂等指標。

在心理上,可能會經常出現情緒波動,或會變得暴躁、善忘、難於集中、容易疲倦,嚴重時會影響睡眠的質量,有些甚至導致情緒低落。

不過這種身體上的變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正式進入更年期前,身體已經開始逐漸出現變化,最明顯的就是經期次數開始變少,或是沒有定期來經,而且與更年期有關的生理和心理症狀亦已經慢慢出現。更年期前期的時間很長,有可能長達數年之久。

應對更年期方法

應對更年期其實很簡單,只要保持健康飲食、減少煙酒、保持規律運動和生活習慣,就能以更從容的的狀態面對更年期。

此外,進入更年期亦會加劇骨質的流失,導致骨質疏鬆。所以趁年輕時可多進食高鈣食物,多曬太陽,因一般在35歲後我們身體吸收鈣質的能力就會逐漸下降,待更年期來臨才開始關注骨骼健康就為時已晚了。

最後,雖說更年期屬於自然現象,但部分人的症狀會比較劇烈,對生活産生較大的影𧬰。如果你或是家人朋友深受更年期的困擾,不妨勇於求醫,醫生會就情況處方合適的補充賀爾蒙,或提供輔導,讓整個更年期過渡得更舒適。

不要等到更年期來臨才作準備 男女都要留意更年期前的身體變化|周穎欣醫生
一般在35歲後我們身體吸收鈣質的能力就會逐漸下降,待更年期來臨才開始關注骨骼健康就為時已晚了。圖片:Unsplash

延伸閱讀:10個年輕人4個關節痛 25歲後要加緊注意 減重都會令膝頭痛惡化?拯救關節要靠這些方法|周穎欣醫生

延伸閱讀:每5個「瘦人」就有1個患有脂肪肝 主要元兇有5類食物飲料 連穀物早餐都要避免?|周穎欣醫生

免責聲明:上述資料(包括但不限於文字、超鏈結和其他資料)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醫療、診斷或專業建議。保誠保險有限公司明確表明概不因他人使用或詮釋以上任何資料而承擔任何責任。如有需要,請儘快尋求其他醫療建議,切勿忽視或延遲尋求醫療建議 / 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