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 資料圖片

集3大概念一身 ARM強勢回歸

美股

廣告

人工智能(AI)是今年投資市場主題之一,再融入晶片的話,自然聯想到輝達(Nvidia,美股代號:NVDA)股價升勢如入無人之境。手機晶片設計龍頭ARM(美股代號:ARM),近日再次登陸美國資本市場,今次集AI、晶片及手機三大概念於一身,會否成為輝達後另一神話?

ARM的歷史要由英國電腦公司Acorn說起,由Hermann Hauser和Chris Curry於1978年創立,在上世紀80年代食正個人電腦興起,為當地學校提供電腦設施。當年設計電腦處理器(Acorn RISC Machine)時,以ARM作縮寫。

設計處理器起家

90年代,Acorn剝離ARM部門,成為獨立公司,為其他電腦公司設計處理器,業務開始伸延至美國及日本。
當年蘋果公司(Apple,美股代號:AAPL)既是投資者,亦是用家;手機大賣的諾基亞亦有採用其處理器。基於股東有英又有美,ARM於1998年首次上市時,同時在英國倫敦和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後隨即迎來科網熱,股價飆升,市值一時無兩。

至科網泡沫爆破,ARM股價滑至谷底;然而,市場對微處理器需求仍相當殷切,皆因手機應用日益廣泛,且大部分電子產品製造商亦樂於外判設計工序,減少投資。

ARM在手機晶片奠定了地位,2016年,軟銀集團(SoftBank)斥資320億美元,將ARM收歸旗下。
ARM業績亦一直保持穩健,但由於軟銀願景基金投資見紅,軟銀掌舵人孫正義曾計劃出售ARM。
ARM的手機AI晶片概念,吸引了輝達始創人黃仁勳的注視。

市值超巴郡

由圖像處理器(GPU)起家的輝達,近年成功轉型,在AI晶片市場大放光芒,公司市值更超越「股神」畢菲特旗下投資旗艦巴郡(美股代號:BRK),躋身美國市值首五大企業。

而輝達希望在手機AI範疇,亦佔領先優勢,2020年軟銀提出以440億美元代價,出售ARM予輝達,惟歐美政府都擔心交易會帶來不公平競爭,收購被逼告吹。

輝達收購被阻 隨即啟動IPO

軟銀亦隨即啟動ARM上市計劃,集團創辦人孫正義曾形容,ARM上市將會是半導體行業歷史上最重要的公開招股(IPO),作為英國的科技企業,倫敦證券交易所曾力挽ARM在當地上市,為冷清的新股市場注入生氣。

不過,軟銀最終選擇將ARM,落戶美國納斯達克,似乎看中市場對AI概念有較高估值。
今年5月提交了首次公開發售上市申請,承銷陣容鼎盛,有28間機構參與,高盛、摩根大通及巴克萊榜上有名;而基石投資者包括輝達、蘋果公司(Apple,美股代號:AAPL)及台積電等。

ARM原本定於上週三(9月13日)結束認購,但因反應理想,提前一日截止認購,最終以51美元定價,是發售範圍47至51美元的上限。
按發售9,550萬股計,集資48.7億美元,成為今年以來最大新股。

ARM未完全排除最終會在倫敦上市的可能。 公司曾發聲明,強調會進一步擴大英國市場業務,並保留當地總部。
根據統計,具備ARM設計的晶片,歷來付運總數超過2,500億件,遍及微細感應器至大型超過電腦,幾乎所有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及個人電腦都可找得到其配件。

粗略估計,全球有七成人口使用採用ARM的電子產品。而在流動器材市場,ARM所設計的晶片已取得絕對領導地位,擁有市佔率逾99%。

事實上,不少生產商都樂於採用ARM的設計,原因是只要支付少額的授權或特許權使用費便可採用,減省開發時間及投入。
截至今年3月底止年度,公司所設計晶片的付運量超過300億件晶片,較2016年度增加約七成;使用的企業逾260間。

公司預測,晶片(包含處理器)的潛在市場規模,將由2022年的2,025億美元,擴大至2025年的2,466億美元,期間複合年均增長率6.8%。
而2022年,已具備ARM晶片技術的市場總值便達989億美元,市佔率42.3%,預計將提升至2025年的48.9%。

2022年業績平平

不過,礙於環球手機市場表現不濟,過去一年業績不算突出。截至今年3月底止22/23年度收入有26.79億美元(見圖表),按年減少0.8%;同期毛利25.73億美元,大致持平。

經營溢利則由6.33億美元,提升至6.71億美元,增幅6%。純利5.24億美元,減少4.5%;每股攤薄盈利51美仙,減幅5.5%。
而截至今年6月底止第一季度,收入6.75億美元,按年下跌2.4%;毛利6.44億美元,下跌3.4%。

經營溢利為1.11億美元,減少62.2%。純利1.05億美元,倒退53.3%;每股攤薄盈利10美仙,跌幅54.5%。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經一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