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鐵路運輸龍頭 CSX受惠大宗商品牛市

美股

廣告

有百年歷史的美國企業不少,要有兩個世紀年資則屈指可數,美國鐵路運輸行業龍頭之一,CSX Corporation(美股代號:CSX)將會是其中之一。雖然面對燃料成本上漲壓力,但大宗商品牛氣沖天,令運費亦水漲船高,兼且CSX本身「副業」表現出眾,不難成為穩健型投資者首選。

公司的歷史,可追溯至1820年代的The Baltimore and Ohio Railroad(B&O),美國首間鐵路馬車運輸公司,當時服務僅限於馬里蘭州,覆蓋巴爾的摩至埃利科特城的13英里路程,後其當然發展至蒸汽機車運輸。

過去百多年,美國鐵路運輸企業為降低營運成本,進入併購時代。當時已貴為龍頭的B&O,自然透過持續收購鞏固地位;惟踏入20世紀前,公司一度陷入財困,重組後繼續擴張版圖,服務伸延至俄亥俄、維珍尼亞及伊利諾州。

直至1963年,B&O被Chesapeake and Ohio Railway Company (C&O)吞併;1980年再與 Seaboard Coast Line Industries合併,服務版圖進一步覆蓋至路易斯安那、華盛頓、佛羅里達及密蘇里州,成為今時今日的CSX。

而公司名稱中C及S,分別代表著C&O及 Seaboard;至於X則代表乘號,意味著合作將帶來更佳表現。

營運20,000英里鐵路網  

CSX客戶主要來自農業、化肥、食品、汽車、礦產、電廠、林業、金屬及設備等行業。現時業務主要分為兩大分部,主營運輸分部(CSX Transportation)營運超過20,000英里鐵路網路,與不同運輸供應鏈無縫連接,覆蓋美國23個州份、加拿大安大略省及魁北克;同時服務大西洋及墨西哥灣沿岸地區、五大湖、密西西比河及聖羅倫斯海道超過70個港口碼頭。

至於多式聯運分部(CSX Intermodal)目前在東岸有超過50個貨運站,主要為運輸分部提供轉駁及中轉站服務,將貨物派送至客戶手中。

除了核心鐵路運輸外,CSX的「副業」亦相當出色。

公司在鐵路設施、物業和地皮租賃及買賣均相當活躍,尤其對大宗商品客戶而言,土地及鐵路設施配套更顯重要。

CSX於2021年3月便向維珍尼亞聯邦出售部分鐵路線段權益,總代價5.25億美元,對方將攤分2年支付。

另外,CSX首席執行官James M. Foote剛於9月底退休,退下火線前完成最後任務,與工會談判達成終極協議,避過全國鐵路大罷工一刧。

據了解,多間鐵路運輸龍頭與代表逾11萬名成員的工會談判後,達成五年暫時協議,資方最終承諾加薪、花紅、醫保及假期等多項福利要求。而接替Foote的Joseph R. Hinrichs,曾經任職福特汽車(Ford,美股代號:F)業務總裁。

(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室)

出售收益降 次季純利持平

受惠運費及燃料附加費上升,以及2021年收購的Quality Carriers開始提供貢獻,截至6月底止第二季收入按年上升27.5%,至38.15億美元,高過市場預期。期內燃料附加費佔3.95億美元,大升145.3%。

不過,出售收益減少;加上燃料成本上漲,經營溢利僅升0.7%,至17.03億美元。

期內整體營運開本21.12億美元,增加62.5%;令反映經營成本對收入的經營比率抽升上55.4%,去年同期為43.4%。

另在各類開支當中,燃料急升129.8%,至4.46億美元;員工及相關開支6.84億美元,增加14.7%;季內收購Pan Am Railways產生1,800萬美元開支、出售鐵路線段權益有1.22億美元收益入賬。

不過,對比2021年同期相關收益達3.49億美元,出售收益相對減少之下,第二季純利僅升0.4%,至11.78億美元;相當每股攤薄盈利54美仙,增幅3.8%。

第二季經營現金淨流入25.3億美元,增加5.4%;自由現金流17.48億美元,減少6.5%,同樣因為出售收益減少所致。

另外,季內回購力度加大,回購股數較首季增加一倍有多,至約4,700萬股,涉及金額14.99億美元;綜合上半年合共已斥資25.15億美元進行回購。

管理層維持全年展望目標,撇除出售物業收益,料收入及經營溢利均可錄得雙位數增幅;全年資本開支維持約20億美元。

另外,為向工會顯示誠意,公司強調會繼續增聘員工,以配合處理量提升及保持服務水平。

巴克萊將CSX目標價由40美元,降至35美元,認為隨著勞資雙方達成和解協議,整體鐵路運輸行業毛利率短期難免受壓;加上運量需求回軟,可預期2023年盈利動力難及往年。

不過,經過近期調整後,行業估值已回落至接近上次經濟衰退週期時水平,故維持給予CSX「增持」評級(見圖表)。

延伸閱讀:50歲爸爸舉家移民英國 自爆買滙控、中資股輸57萬:香港兩層樓點避稅?

延伸閱讀:定期存款「搶錢潮」!據報滙豐特選大戶一年定存息率高達4.47厘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