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衰退陰霾中選股 「強烈買入」Jabil
公司始於汽車之城底特律,最初名為Jabil Circuit,1966年創立時取名兩位始創人James Golden及William (Bill) E. Morean的名字;初期以家庭作業模式運作,為電腦企業先驅Control Data Corporation組裝印刷線路板。
組裝線路板起家 愈做愈多元化
憑著創新技術,公司於上世紀80年代贏得更多大客合約,包括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美股代號:GM)及戴爾(Dell,美股代號:DELL)等,並開始在專業電子代工服務市場奠定地位。
1993年首次公開招股(IPO),當年以每股7美元(計及多次股份拆細後相當於87.5美仙)在納斯達克掛牌,直至1998年才轉至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千禧年過後,公司藉著收購台灣綠點高新科技,強攻流動電話EMS市場;2013年透過併購精密塑料生產商Nypro,強化健康護理及包裝業務;2015年收購以色列高科技資本設備製造商Shemer Group。
而隨著業務變得多元化,已不再局限於線路板,公司於2017年亦正式易名為Jabil。
現時公司在30個國家設有超過100個生產據點,涉及總廠房面積逾5,000萬平方呎,員工總數超過26萬名。
服務客群則來不同行業領域,包括航天、國防、光電系統、汽車、流動電話、雲端設備、通訊網絡設備、支付解決方案、零售、健康護理、消費品包裝,以至家居電器等。
公司主要分為兩大分部,多元製造服務(Diversified Manufacturing Services)覆蓋汽車及交通、健康護理及包裝、聯網設備,以及流動通訊設施;電子製造服務(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Services)則包括了數碼印刷及零售、工業及半導體設備、5G及雲端設備,以及網絡和儲存系統。
由2018至2022年度期間公司,淨收入的複合年均增長率11%。
受惠於自動駕駛發展及電動汽車趨勢,汽車相關收入以高速增長,同期複合年均增長率達121%;估計整體潛在市場規模2,290億美元,發展空間龐大。
健康護理及包裝更不容忽視,整體潛在市場規模達5,770億美元,同期收入複合年均增長率108%。
5G及雲端設備為另一高增長領域,同期收入複合年均增長率150%,估計整體潛在市場規模達880億美元。
季績遠勝市場預期
Jabil剛派季度成績表,表現遠好過市場預期。截至8月底止第四季度淨收入90.3億美元,按年增長21.8%,市場原先預測為84.3億美元。
期內毛利7.29億美元,上升24.1%。經營溢利4.09億美元,增加54.3%;純利3.15億美元,上升80%,相當於每股攤薄盈利2.25美元,增幅93.9%。
撇除無形資產攤銷及股份補償相關開支,核心經營溢利4.47億美元,上升42.3%。
核心純利3.29億美元,增長52.3%;核心每股攤薄盈利2.34美元,增幅62.5%,市場原先預測2.14美元。
綜合全年度淨收入為334.78億美元,上升14.3%。
來自多元製造服務收入約167億元,增加8.4%;電子製造服務收入貢獻同樣為167億美元,上升20.1%;兩大分部核心經營溢利率分別4.9%及4.3%。
期內毛利26.32億美元,增加11.5%。經營溢利13.93億美元,增長32%;純利上升43.1%,至9.96億美元,每股攤薄盈利6.9美元,增幅50.6%。
核心經營溢利15.43億美元,上升24.3%;核心經營溢利率提升0.4個百分點,至4.6%。核心每股攤薄盈利7.65美元,增幅36.3%。
全年度營運現金流增15.2%,至16.51億美元;經調整自由現金流8.1億美元,升26.5%。
繼續回購為股東增值
管理層展望2023年度首季淨收入介乎90億至96億美元;經營溢利介乎3.67億至4.27億美元;每股攤薄盈利介乎1.65至2.05美元;核心每股攤薄盈利介乎2至2.4美元。
預測2023年全年度淨收入345億美元,即增長約3%;核心經營溢利率提升至4.8%;核心每股盈利8.15美元,增幅6.5%;自由現金流增加約11%,至超過9億美元。
回饋政策方面,由2013至2022年度共回饋股東36億美元,佔超過七成半是透過股份回購;期間已發行股本由2.03億股,降至1.35億股。
鑒於目前盈利及現金流強勁,公司宣布授權總值10億美元股份回購計劃,繼續回饋股東。
Raymond James指出,其第四季度業績充分反映業務多元有利收入以至盈利穩健增長,隨著零件供應緊絀情況逐步紓緩,收入增長有望提速。該行維持「強烈買入」評級(見圖表),目標價由80美元降至72美元。
另一大行花旗則表示,外圍不利環境因素下,
Jabil業績仍超出市場預期;現市盈率僅7倍,估值吸引;給予「買入」評級,目標價80美元。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