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介紹︳生成式AI推手 Adobe與時並進
公司前身是Adobe Systems,由兩位創辦人John Warnock和Charles Geschke離開施樂(Xerox)的研究中心後,於1982年在加州創立。公司名稱取其附近一條溪流,而公司商標出自John Warnock妻子手筆。
施樂前僱員另起爐灶
公司成立早期,將圖形文字打印驅動程式
PostScript商業化。當年打印機兼容性低,要排版打印需要有專門打印機及系統配套;個人電腦基本上只經打印機作簡單點陣模式打印。
PostScript的出現,令任何設備亦可打印出高質字形及圖像。
PostScript吸引到蘋果公司(Apple,美股代號:AAPL)始創人喬布斯的注意,當年提出以500萬美元收購公司,雖然遭到兩位創辦人拒絕,但就引入喬布斯為公司股東,PostScript軟件同時取得5年授權費收入 ,令Adobe成為當年矽谷唯一成立首年便有錢賺的企業。
開發P圖始祖Photoshop
其後為蘋果電腦推出繪圖軟件Illustrator,打入消費者市場。公司在1986年登陸納斯達克。
1989年推出旗艦修圖軟件Photoshop;踏入上世紀90年代,更上一層樓,推出可攜式文件格式(Portable Document Format,PDF)及其閱讀器(Adobe Acrobat Reader),奠定市場領導地位。
與其他軟件巨企一樣,上市後除專注內生增長,亦不斷透過併購加強軟件功能及豐富產品線。
90年代先後收購OCR Systems、Frame Technology、LaserTools及Ares Softwares等,
並藉收購Aldus,取得Pagemaker及動圖編輯軟件After Effects。
眼見互聯網上影像發展迅速,公司2000年後開始在多媒體方面發力,先從Syntrillium手上取得聲音剪輯軟件Cool Edit Pro。
2005年以換股方式,吞併深受電腦用家歡迎的多媒體公司Macromedia,令消費者市場份額得以顯著擴大。
2009年再作新嘗試,收購Omniture,藉此開拓網頁分析、測量和優化技術服務,瞄準營銷新客群;亦同時與核心文件軟件業務,產生協同效益。
2013年,公司開展軟件即模式營運,推出Creative Cloud訂閱服務,正式由授權軟件企業,轉型為軟件即服務(SaaS)。直至2018年易名Adobe Inc.,標誌公司已發展為多元化軟件開發商。
順應AI趨勢推Firefly
近年人工智能大熱,Adobe當然沒有放過將其融入設計的龐大商機。
2023年推出Firefly生成式人工智能網頁應用程式,公司形容是過去40年來所生產技術的自然延伸內容;用戶可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和簡單的文字提示,將創意化為現實,創作更高品質的影像,具備更好的構圖、逼真的細節,以及改進的氛圍和光線,並大幅改善創作流程。
公司最新一份成績表,未有令市場失望。
截至5月底止第二季度收入53.09億美元,按年增長10.2%,略高過市場預期。
按業務劃分,數碼媒體分部收入39.1億美元,上升11%;當中文件雲端業務佔7.82億美元,增加一成九。至於數碼體驗分部收入13.3億美元,上升9%。
年化經常性收入方面,季度內淨增加4.87億美元;數碼媒體分部的年化經常性收入有162.5億美元,創意業務佔131.1億美元,文件雲端業務佔31.5億美元。
期內毛利47.11億美元,上升11%。經營溢利18.85億美元,增長16%;經營溢利率35.5%,提升1.8個百分點。純利15.73億美元,增長21.4%;每股攤薄盈利3.49美元,增幅23.7%。
經調整經營溢利24.41億美元,上升11.9%;經調整經營溢利率46%,提升0.7個百分點。
經調整純利20.23億美元,增長12.7%;經調整每股攤薄盈利4.48美元,增幅14.5%,高過市場預期9美仙。
展望預測樂觀 市場受落
管理層展望第三季度收入53.3億至53.8億美元,當中數碼媒體分部收入介乎39.5億至39.8億美元,數碼體驗分部收入介乎13.25億至13.45億美元;預測數碼媒體分部年化經常性收入淨增加約4.6億美元;每股攤薄盈利介乎3.45至3.5美元;經調整每股攤薄盈利介乎4.5至4.55美元。
展望全年度收入介乎214億至215億美元,當中數碼媒體分部收入介乎158億至158.5億美元,數碼體驗分部收入介乎53.25億至53.75億美元。
預測數碼媒體分部年化經常性收入淨增加約19.5億美元;每股攤薄盈利介乎11.8至12美元;經調整每股攤薄盈利介乎18至18.2美元。
證券商給予Adobe評級普遍中性,目標價介乎450至700美元(見圖表)。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