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藥 卡比 資料圖片

藥股新霸主禮來 靠「減磅」發圍

美股

廣告

年尾收爐,盤點2023年美股贏家,科技界有人工智能(AI)晶片霸主Nvidia(美股代號:NVDA)。醫藥界方面,不再是疫苗股天下,而是一眾減肥藥概念股跑上。其中丹麥藥廠諾和諾德(Novo Nordisk,美股代號:NVO),市值一舉衝上4,400億美元,成為歐洲最大上市企業;禮來(Eli Lilly and Company,美股代號: LLY)亦不失禮,全年升了五成六,市值高達5,100億美元,足足是輝瑞(Pifzer,美股代號:PFE)的三倍,成為藥股「一哥」。

要了解釋減肥藥為何近年大熱,與糖尿病用藥腸泌素(Incretin)有關。過往控制糖尿病人血糖要靠補充胰島素,但有機會出現體重增加、低血糖等副作用。

腸泌素是人體可自身分泌的賀爾蒙,當食物進入小腸時,便會刺激分泌出來。而腸泌素可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並同時減少升糖素產生,使肝臟減少製造葡萄糖,達到控糖與減重效果。

腸泌素這幾年普遍應用於控制血糖,甚至當作控制體重的藥物,原因是腸泌素可延遲胃排空,令人產生飽足感,有助控制食慾。更重要是沒有胰島素的副作用,不會因為服用而有致肥的機會。

臨床數據亦正面,減重5%至10%,高劑量可達22.5%;使用頻率由每日一次,可延長到每星期一次,以及降低心臟病和中風風險。

減肥藥市場潛力龐大

高盛有研究預測,2030年美國將有1,500萬名成年人服用減肥藥,佔成年人口約一成三,當中並未包括糖尿病人。預計至2030年,全球慢性體重管理市場的銷售額,將達1,000億美元;又預計到時,有九成僱主會為抗肥胖藥提供保險;而兒童及青少年,大有機會成為日後潛在市場。

其市場預測與全球肥胖人數增長預測吻合。世界衞生組織數據顯示,預計至2035年,全球一半以上人口,將會超重或肥胖。除了高盛外,大行紛紛出報告預測減肥藥市場。

摩根士丹利預測,2030年全球減肥藥市場規模達770億美元,即2024至30年期間,複合年均增長率達36%,故給予其「跑贏大市」投資評級,目標價822美元(見圖表)。

巴克萊最新預測更「牛」,料2030年市場規模2,000億美元。

富瑞更曲線說好減肥藥對整體經濟效益,指過胖人士若服用減肥藥成功減磅,可降低飛機負荷,以平均每名乘客減磅約4.5公斤計,每航班負重減少超過800公斤,變相每航班每年可減省8,000萬美元燃油開支。

FDA開綠燈 成效勝競爭對手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與英國醫藥與醫療保健產品監管局均確認,禮來tirzepatide的減肥臨床試驗結果理想。FDA批准tirzepatide,用於讓身體質量指數(BMI)逾30的肥胖或過重的成年人,作為減重並配合低卡飲食、增加運動,使用最高劑量tirzepatide,體重平均減輕一成八。

禮來tirzepatide已在美國和英國以Mounjaro藥名,為治療糖尿病藥銷售,公司在英國的減肥藥沿用相同名稱;在美國則以Zepbound銷售。

美國醫療保健系統集團Truveta,早前通過數據分析禮來和諾和諾德兩者減肥藥的效果。該集團發現使用tirzepatide的用戶減重達一成半的可能性,是諾和諾德減肥藥semaglutide(藥名 Ozempic)的三倍。

2023年11月中,禮來落實了在德國西部城市Alzey興建廠房,投資額約25億美元。在德國建立生產基地,其一原因是新冠疫情爆發,令公司察覺全球供應鏈的弱點,有需要將生產更接近服務市場。另一原因更明顯,新廠劍指丹麥藥企諾和諾德,誓與對手在減肥治療市場爭奪一哥地位。

據悉禮來德國新廠將生產Mounjaro、Trulicity等糖尿病和減肥藥物及注射筆,預計在2027年投產,以應對新型糖尿病和肥胖療法的需求。

新藥領漲Q3收入

在Mounjaro、乳癌藥Verzenio及糖尿藥Jardiance帶動下,禮來第三季收入,按年上升36.8%,至94.98億美元,高過市場預期。當中包括完成出售精神病用藥組合Zyprexa的收入,撇除出售因素及新冠抗體產品的相關收入,收入增長24%。集團毛利達76.4億美元,增長42%;毛利率提升3.1個百分點,至80.4%。

季內為收購DICE Therapeutics、 Versanis Bio及Emergence Therapeutics作出近30億美元研發相關開支,導致第三季錄淨虧損5,740萬美元;2022年同期有純利14.51億美元。

第三季每股攤薄虧損6美仙;2022年同期每股攤薄盈利1.61美元。經調整純利大幅倒退94.7%,至9,480萬美元;第三季經調整每股攤薄盈利10美仙,跌幅94.9%。

管理層調低2023年全年展望預測,料每股盈利介乎5.95至6.15美元;經調整每股盈利介乎6.5至6.7美元。

減肥藥 卡比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