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機構 特朗普

日本機構警告:特朗普關稅戰或致2027年全球GDP降0.6% 美國衝擊最重

美股

廣告

特朗普關稅政策引發全球關注

美國總統特朗普計劃於2025年4月2日公布對等關稅詳情,措施即刻生效,針對範圍可能涵蓋全球各國,並包括此前對中國商品加徵10%、加拿大與墨西哥商品加徵25%以及汽車進口25%的關稅。該政策延續特朗普上任以來(2025年1月20日)的貿易保護主義路線,旨在減少美國貿易赤字並刺激國內製造業,但引發全球經濟學家與機構的廣泛擔憂。

JETRO預測:全球與美國經濟雙重衝擊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下屬發展經濟研究所估計,若特朗普對全球實施對等關稅,並疊加對中國與汽車的特定關稅,2027年全球GDP將下降0.6%。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的2027年全球GDP 127萬億美元(約988萬億港元)計算,相當於損失7630億美元(約5.9萬億港元)。
美國經濟將首當其衝,JETRO預測其2027年GDP將下降2.7%,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進口成本上升將推高物價,侵蝕企業利潤,特別是依賴中國零部件的製造業。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估計,單汽車關稅就可能使美國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減少492至615美元(約3828至4785港元),影響消費能力。

核心資料列表

項目 詳情
全球GDP影響 2027年下降0.6%,約7630億美元(5.9萬億港元)
美國GDP影響 2027年下降2.7%
家庭收入影響 汽車關稅致美國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減492-615美元(3828-4785港元)
白宮預期稅收 未來10年增加6萬億美元(約46.6萬億港元)

美國內部影響:成本上升與通脹壓力

JETRO分析指出,關稅將顯著推高美國進口商品價格,尤其是汽車與電子產品。美國汽車市場高度依賴進口,2024年進口汽車及零部件總值約3700億美元,其中墨西哥與加拿大佔比超40%。25%的汽車關稅可能使每輛車價格上漲約3000美元,進一步加劇通脹壓力。2024年美國CPI已升至3.8%,關稅或令其再漲1.5-2%,迫使美聯儲在加息(抑制通脹)與降息(避免衰退)間兩難。
此外,美國企業利潤承壓。依賴中國供應鏈的科技與製造業(如蘋果、通用汽車)成本將上升,2025年第一季度標普500指數已跌4.6%,納斯達克跌超10%,反映市場對關稅的擔憂。

全球影響:貿易萎縮與報復風險

JETRO警告,關稅戰可能引發全球貿易萎縮,2027年全球貿易額或較預期減少5-7%。中國、加拿大與墨西哥已採取報復措施,如中國對美煤氣與礦物加徵15%關稅,墨西哥則針對美國農產品與鋼鐵。這些報復關稅將進一步推高美國國內物價,並影響出口導向州,如德克薩斯(對墨西哥出口佔其GDP 5%)與俄亥俄(對加拿大出口超50億美元)。
日本雖可能因汽車出口替代效應(取代中加墨)使GDP微增0.2%,但其在美投資企業(如豐田、本田)面臨成本上升與勞動力短缺,JETRO主席石黑典彥表示,關稅與特朗普移民政策將使在美經營成本激增,阻礙投資。

白宮立場:關稅取代所得稅?

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稱,關稅計劃將在未來10年為美國政府增加6萬億美元稅收,足以取代部分所得稅,減輕民眾稅負。然而,專家質疑其可行性。美國2024年聯邦稅收約4.9萬億美元,其中所得稅佔比超50%,關稅收入僅約800億美元。即使關稅收入增至每年6000億美元,仍難完全替代所得稅,且高關稅可能引發經濟衰退,縮減稅基,得不償失。

分析與質疑:關稅政策存疑

特朗普關稅政策雖旨在保護國內產業,但其效果存疑。2018-2019年首輪關稅已使美國GDP長期下降0.2%,就業減少14.2萬個(Tax Foundation數據),而新關稅規模更大(影響超1.4萬億美元進口)。JETRO預測顯示,美國經濟損失遠超其他國家(中國GDP僅降0.9%),顯示關稅可能「自損更重」。此外,中國對美貿易依賴已降至37%(2000年代超60%),轉向歐盟與東盟市場,報復能力更強,美國貿易赤字未必能顯著縮減。

白宮聲稱關稅可取代所得稅的說法過於樂觀。關稅收入高度依賴進口量,若貿易戰導致進口銳減,收入可能遠低於預期。同時,高關稅加劇通脹與失業,恐引發選民不滿,對特朗普中期選舉支持率構成挑戰。

展望: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

特朗普關稅戰或重塑全球貿易格局,短期內美國消費者與企業承壓,長期則可能加速供應鏈重組,促使企業轉向東南亞與印度等低成本地區。惟中美博弈與報復性關稅可能引發更大範圍貿易戰,OECD預測全球GDP增長將從2024年的3.2%降至2026年的3.0%,地緣政治與政策不確定性將持續影響投資與消費。日本機構的預測凸顯關稅的負面效應,特朗普需權衡國內政治目標與全球經濟後果,後續政策走向仍待觀察。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