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供不應求 lennar迎來復甦勢頭 資料圖片

房屋供不應求 Lennar迎來復甦勢頭

美股

廣告

美國三大建築商之一Lennar Corporation(美股代號:LEN),剛公布的季度業績,表現好過市場預期。過去一年股價亦跑贏大市,累積升幅超過七成。過去一年息口持續攀升的不利因素似盡反映;反之,二手市場業主惜售、存量供應減少的大背景下,房屋建築市場有望迎來強勢復甦。

美國聯邦儲備局的加息週期由2022年初展開,每次加息,按揭利率亦隨之上揚。
回顧加息週期展開前,美國房屋貸款市場主流30年期固定按揭利率在3厘水平徘徊;2022年10月,曾經升穿7厘關口,攀上20年來高位。

按揭利率由高位回落

聯儲局於今年6月終於暫停加息,雖然局方言論繼續鷹派,示意加息週期未完,今年稍後仍有機會再加;但房屋貸款市場數據似乎已率先反映加息週期即將步入尾聲。
今年1月,30年期固定按揭利率曾一度回至6厘邊緣;而最近按揭利率數據在6.6厘附近。
按揭利率仍高,但似乎已給予市場見頂的啟示;除非短線要掉頭減息;否則,回至一年半前約3厘的想法是不切實際。正正是這個原因,有實際需要的買家開始踏入市場。

二手供應短缺

二手房屋供應短缺,是加快建築行業復甦的另一主因。
美國5月待售房屋有108萬間,按年減少了6.1%,是1999年以來最低的5月數字。
不難理解業主惜售的原因,一年半前置業的人士,絕大部分正承造較目前低一半的按揭利率,即利息負擔較現時置業可低出一半有多。
二手業主若然想換樓,一賣一買,不單只要支付高一倍的利息支出,更要負擔大量交易及佣金等使費,相當不划算。
另一方面,全美房地產經紀人協會(NAR)最新數據顯示,5月成屋價格中值為39.61萬美元,按年下跌3.1%,是2011年12月以來最大跌幅。

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年化銷量為430萬間,較2022年同期540萬間顯著減少。
但值得留意,5月售出的房屋當中,有近三分之一售價高於標價,正反映供不應求出現搶貨情況。

新屋動工重拾動力

從新屋動工更能反映,建築業復甦的苗頭。
美國5月新屋動工,按月上升21.7%,升幅是2016年10月以來最大;以年率計約163.1萬間,是去年4月以來最高,超出市場預期。
同期建築許可上升5.2%,至約149.1萬間,是去年10月以來最高,反映未來新屋動工增加。
全美住宅建築商協會(NAHB)房屋市場指數6月升至55,去年7月以來高位。

回顧Lennar剛派發的成績表,不難看到復甦勢頭。
公司截至5月底止第二季度總收入80.45億美元,按年下跌3.7%,好過市場預期;當中來自房屋銷售的收入佔76.7億美元,減少3.8%,主要由於房屋銷售價格下跌。
受房價下跌及建築成本上升影響,房屋銷售毛利下跌29.1%,至17億美元;毛利率收窄7個百分點,至22.5%,撇除一般及行政等費用,淨毛利率15.8%。
公司純利8.71億美元,下跌34%;每股攤薄盈利3.01美元,跌幅32.9%。
若撇除科技投資等非經常性因素,經調整純利8.52億美元,下跌39.1%;而經調整每股攤薄盈利2.94美元,跌幅37.3%,遠勝市場預期的2.32美元。

期內交付房屋17,074間,上升3.1%;平均銷售房價44.9萬美元,較22年同期高峰48.3萬美元,回落7%。
新訂單17,885間,增加1%;涉及總值82億美元。手頭訂單總值95億美元,涉及20,214間房屋。
管理層展望,第三季度交付量介乎17,750至18,250間;新訂單介乎18,000至19,000間;房屋銷售毛利率介乎23.5%至24%;而房屋銷售價格將與第二季度相若。
預測全年度交付量介乎68,000至70,000間,高過原先預期的62,000至66,000間。

Wedbush調高盈利預測

因應第二季度業績理想,不少大行對Lennar未來幾年盈利表現再寄以厚望。

其中,Wedbush將其第三季度每股盈利預測,由2.75美元調高至3.73美元。
該行預測第四季度每股盈利4.03美元;至於2024及2025年度每股盈利預測分別為15.36及17.09美元。
美銀則指出,目前美國約八成業主所承造按揭利率在4厘以下,按目前近7厘的水平,實在缺乏誘因換樓,亦是市場上現樓供應短缺的主因。
另外,部分證券商給予Lennar評級及目標價亦頗樂觀(見圖表),讀者不妨望多兩眼。
雖然年初至今建築股顯著跑贏大市,但客觀環境有利好因素存在;加上現時行業整體估值仍低於歷來平均值,走勢仍值得看好。

房屋供不應求 lennar迎來復甦勢頭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