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妝品牌e.l.f. 憑性價比逆市勝出
Joseph Shamah和Scott Vincent Borba兩人於2002年相識,在紐約大學修讀商學的Shamah一直希望將所學理論實踐。
本身讀心理學的Borba是一位註冊皮膚護理師,曾經在日本資生堂、寶潔(P&G,美股代號:PG)、強生(Johnson & Johnson,美股代號:JNJ)及Murad等從事市場推廣工作,有份參與推出Hard Candy Cosmetics及Neutrogena男士用品系列。
善用社交網絡宣傳
兩人理念一致,認為低價化妝品大有可為,即使駕駛名車、戴上名錶及貴價首飾的女士,在選擇唇膏、眼影等美妝用品時,很多時亦只選擇價廉物美產品,是否高價或著名品牌來得不重要,色彩是否配合場合才是重點。
2004年兩人在Shamah父親Alan Shamah協助之下,成立了e.l.f.一展拳腳。
e.l.f.是英文眼、唇、臉(Eye、Lip、Face)每一個字的首個字母的縮寫,始創人以打造簡單、豪華、低價的美妝產品為目標。
除了低價策略外,公司早期已善用社交網絡推廣,透過blog及名人化妝引起話題,在電商平台上,設有chat now功能,客戶可與自家專業化妝師取經;並且有虛擬化妝實驗室,利用碼數模式網上試妝。
公司最初組合只有13種產品,標榜純素及零殘忍,逐步發展至逾300種,覆蓋眼線筆、唇膏、唇彩、支銅粉、刷子及睫毛膏等。由於定價大眾化,受眾由年輕人至「40後」也有。
e.l.f.採取多渠道銷售模式,實體方面,主要經大型藥房及零售連鎖集團銷售,包括沃爾瑪(Walmart,美股代號:WMT)、CVS Health(美股代號:CVS)、Walgreens(美股代號:WAG)及Target(美股代號:TGT)等;但網上仍是主戰場,有過半銷售額是來自電商。
Z世代熱捧 獲私募基金睇中
近年不少新晉化妝品牌獲得大品牌收購,2014年NYX Cosmetics被法國萊莉雅(L’Oreal)收購,2016年Estée Lauder(美股代號:EL)以14.5億美元,從私募投資公司General Atlantic取得Too Faced Cosmetics。
e.l.f.在16至30年歲市場的滲透率高達七成,遠遠拋離同業平均三成的水平。
打低價兼獲Z世代熱捧的e.l.f.,2014年獲得私募投資公司TPG垂青入主,傳作價介乎2億至3億美元。
入主兩年e.l.f.便進軍資本市場,以每股14至16美元在美國上市,最終以超出範圍17美元定價,發售約830萬股,籌得約1.4億美元。首日掛牌大升,收報26.5美元,較定價高出五成半。
當一眾零售業叫苦連天之際,e.l.f.季度業績依然亮麗,截至今年9月底止第二季度淨銷售錄3.01億美元,按年增長39.7%,高過市場預期。
毛利2.14億美元,上升40.4%;受惠成本節省、有利匯兌影響,以及產品提價等因素,毛利提升40個百分點,至71%。
連續23季淨銷售錄增長
不過,受市務、工資及數碼化投入增加,令銷售及一般行政開支升65.9%,至1.86億美元,佔淨銷售比重約62%。
經營溢利2,791萬美元,倒退30.5%。純利1,902萬美元,下跌42.8%;每股攤薄盈利33美仙,跌幅43.1%。
撇除非經常性因素,經調整銷售及一般行政開支1.6億美元,增加63.8%,佔淨銷售比重53%。
經調整純利4,499萬美元,下跌4.5%;經調整每股攤薄盈利77美仙,跌幅6%,遠高過市場預期的43美仙;第二季經調整經營現金溢利6,932萬美元,上升14.7%,佔淨銷售約23%。
管理層指,今年第二季度已經是連續23季淨銷售及市佔率雙雙取得增長;季度內美國市場佔有率提升1.95個百分點,美國市場以外淨銷售增長達九成一。
集團對全年度業績展望樂觀,淨銷售預測由原先的介乎12.8億至13億美元,調高至13.15億至13.35億美元;經調整經營現金溢利亦上調至介乎3.04億至3.08億美元;經調整純利則介乎2.05億至2.08億美元,相當於經調整每股攤薄盈利3.47至3.53美元。
Piper Sandler目標價升至165美元
券商Piper Sandler將e.l.f.目標價由162美元上調至165美元,評級維持「增持」(見圖表)。
該行認為,公司最新一份成績表成功重建投資者信心,在目前一眾消費股當中,具高增長潛力兼且估值仍相當吸引。
摩根大通雖然調低目標價,由167美元降至154美元,但評級維持「增持」。
摩通指,公司季績再一次超越對上一季度,相信憑佔有率不斷提升,銷售增長可跑贏同業。認為過去半年股價調整已超額完成,現價正提供買入機會。
至於DA Davidson指公司第二季度業績超預期,隨著下半年度將進駐新連鎖零售商Dollar General,未來業績增長更有保障。
不過,鑒於整體美妝市場放緩,將市盈率估值由38倍降至26倍,目標價因應由223美元下調至170美元,維持「買入」評級。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