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

AI吉卜力製圖狂潮|回想宮崎駿曾耗時15個月完成4秒畫面

科技

廣告

OpenAI ChatGPT-4o升級圖像生成功能後,其生成吉卜力工作室風格圖片的能力引發全球熱潮。從名人如馬斯克、特朗普,到電影劇照與迷因圖,各大社交平台充斥「吉卜力化」作品。用戶僅需輸入「轉成吉卜力風格」等簡單指令,不到兩分鐘即可生成宮崎駿風格圖像。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早前也加入風潮,將X頭像換成AI生成的吉卜力風自畫像,推高話題熱度。

AI技術與手繪傳統的對比

然而,此波風潮卻與吉卜力創辦人宮崎駿的創作理念形成強烈對比。NHK World紀錄片《宮崎駿:十載同行》中,提到宮崎駿與團隊花上最多心力的一幕,是在2013年電影《風起了》中,描述1923年關東大地震的畫面,該人群場景只是短短4秒鐘,卻竟耗時15個月手繪才完成。

動畫師山森英二以每秒24幀,共96張水彩手繪影像,展現細膩的人性與混亂美感。宮崎駿堅持不用CGI,強調手繪的價值。《宮崎駿:十載同行》也記錄了他與山森的對話,宮崎駿笑稱「一切都值得」,突顯慢工出細活的匠心;山森也報以微笑,但也坦言「(畫面)太短了」。

爭議隱憂浮現

吉卜力風潮雖未引發工作室法律行動,但AI技術的擬真度提升,讓侵權與倫理爭議浮上檯台。宮崎駿早在2016年時曾批AI動畫「對生命是羞辱」,顯示其對技術介入創作的抗拒。ChatGPT-4o輕鬆複製吉卜力風格,雖展現技術突破,卻與宮崎駿追求的手工藝術精神背道而馳。隨著AI能力持續進化,相關爭議料將加劇,挑戰藝術創作的界限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