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face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盧炳棠Tommie

創科筆記 – Preface創辦人Tommie Lo篇|經一聯乘Preface特刊《The Tech Call》

科技

廣告

AI時代的生存指南

當全球企業仍在爭論AI會取代多少工作時,真正的危機早已浮現。麥肯錫(McKinsey)在2025年1月發布的報告中指出,92%的公司計劃在未來3年內增加AI投資,顯示其關鍵作用;而2024年另一報告發現只有3.7%的求職者具備AI相關技能。這不是技術淘汰人類的故事,而是一場技能升級與認知突破的雙重競爭。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2025年人工智能白皮書》,約74%的公司表示在大規模採用人工智慧方面面臨挑戰,公司需要具備科技技能的問題解決者。唯有將學習轉化為日常習慣,才能避免被科技浪潮沖走。企業的AI模型不斷更新,GitHub上每天新增的AI項目超過數千個,我們正處於一場前所未有的「技能保鮮期戰爭」中。

技術「通脹」:你的知識正在蒸發

十年前,我們擔心機器比人更有效率;如今,AI不但能用於提升工作效率,更從編寫程式碼到設計服裝,從生成行銷策略到創作交響樂,這揭示了AI時代的真相:限制我們的從來不是科技,而是我們對自己能力的固定想法。十年前,學會Java或Photoshop足以保障五年職涯;今日科技技能的「保鮮期」大幅縮短,變得像貨幣般「通脹」。據LinkedIn《2025年職場學習報告》,91%的僱主認為持續學習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這種現象不僅影響科技行業,連金融、醫療和教育等傳統領域也受到衝擊。例如金融分析師現在需要掌握AI驅動的數據分析工具,醫生則需學習如何利用AI輔助診斷。

心態決定高度

大多數中階管理者認為自己了解AI,但我們在與各大企業合作培訓時發現,很多人還停留在用ChatGPT寫郵件的階段,卻沒意識到:真正的AI應用,是將機器學習模型融入決策過程,是用生成式AI重新設計產品開發流程。這種認知差距,正是科技浪潮中最危險的隱形障礙。

未來人才的CO+DE思維:

  • CO(ComputationalThinking):核心能力,如數據直覺、邏輯和批判性思維。這些能力永遠不會過時,能幫助我們在技術快速變化的環境中保持競爭力。
  • DE(DesignThinking):設計思維與新興技術的結合。這包括用戶體驗設計以及對最新技術(如生成式AI、區塊鏈)的理解與應用。

這兩種思維結合,才能應對未來的挑戰。如矽谷頂尖工程團隊要求所有成員持續精進「計算思維」(ComputationalThinking),因為唯有理解演算法邏輯,才能精準向AI下達指令,是思維方式的轉變。很多品牌曾投入重金投資新科技及培訓員工掌握特定技術,但當課程結束時,業界已轉向其他技術。我們重視「DE」模組的設計哲學,讓課程與技術同步:課程每18天重組一次,企業案例每季新增30%,甚至加入AI生成的教材。像當初ChatGPT推出時,我們能在48小時內更新課程並為企業客戶提供培訓。傳統「T型人才」已經進化成「π型人才」,也就是具備專業領域知識、管理能力及創新思維的人才。

不要害怕被AI取代,要害怕的是停止進步的自己

AI革命的殞酷與希望同在。斯坦福研究顯示,2024年頂級AI模型的訓練成本較去年同期下降40%,意味著AI科技正變得越來越普及。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科技的進步,更是一場「機會重新分配」的變革。Preface將在今年推出「先學後付」計劃,讓企業可以預訂人才的未來技能成長,而學員則能獲得帶薪學習的機會,望成人力資源培訓的全新模式。此外,我們的「先學後付」計劃也開放給個人用戶(B2C),讓更多人有機會無負擔地學習AI與新科技。

我們特別關注沒有修過電腦科學或AI課程的大學生和職場年輕人。通過實戰案例,助他們從零開始掌握AI基礎,並逐步進階到實際應用。無論是數據分析、機器學習,還是生成式AI工具的使用,我們都提供完整的學習路徑和支持。當你讀到這段話時,全球又有137個AI模型完成了更新。科技學習的速度正在以幾何級數增長。問題從來不是「是否會被AI淘汰」,而是「你準備好迎接這場進化了嗎?」

Preface Preface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盧炳棠Tommie
Preface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盧炳棠Tommie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