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專題】3033首日亂局揭制度缺漏 ETF基礎入門睇3個數字
恒生科技指數甫登場即搶盡風頭,市場極速推3隻指數交易所買賣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ETF)應市,將ETF市場關注度推向另一高峰。不過上月底首隻登場的南方恒生科技ETF(3033)掛牌首日,即在開市前離奇錄得較起始價溢價近1.7倍成交,令投資者譁然。市場普遍認為如斯亂局源自有人渾水摸魚、加上市場教育深度不足促成,並相信制度上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投資者要避開錯價盤且精明投資ETF,每股資產淨值(NAV)、基金流通量及追蹤誤差三大指標,不容忽略。
南方東英首席ETF策略師李雪恒對本報表示,「3033事件是二級市場需求龐大造成」,他指香港ETF市場發展時間較美國等地短,但已漸見成熟,本地業界一直為ETF投資者教育努力,但ETF產品種類及參與者亦愈來愈多,故此教育工作需要不斷更新及持續進行。他表示,ETF投資者最常忽略或誤解的地方,是以股價計算與追蹤指數或產品的溢價或折讓,而不是按NAV比較。
NAV實時更新 合理價一目了然
簡單說,基金的NAV相當於合理值,港掛牌ETF均會在收市後在港交所(388)公布每基金單位NAV,發行商亦在其網站約每15分鐘實時更新,大部分差價均在2%內,原則上一隻ETF買貴賣平是有根有據。以3033掛牌首日癲價為例,開市前高位以20元成交,但基金起始NAV只值約7.5元,股價明顯極不合理,但最終有人開價亦有人接貨,成交量近60萬個基金單位,是錯價抑或炒作,只有當事人心中有數。截至上周五,3033股價與NAV錄0.98%溢價,其餘兩科指ETF華夏恒生科技ETF(3088)及恒生科技ETF(3032)分別錄溢價1.15%及1.08%。
至於ETF流通情況對基金差價及價格穩定有直接影響,可參考指標包括成交量、協助穩定價格的莊家數量及基金規模等。以流通量計,暫以3033佔優,上周五成交額3.6億元,基金規模33.9億元,掛牌首日只有兩個莊家,目前已增至6家;另外3088成交額2,953萬元,規模2.2億元,有4個莊家;上周五最新上市的3032有1.7億元成交額,規模1.3億元,有5個莊家。
追蹤誤差分別大 揸長線看管理費
不過,論及追蹤指數的誤差情況,則3033較落後。ETF的追蹤誤差(Tracking Error)反映ETF表現與相應追蹤指數表現的差異,3033預計年度追蹤誤差為-2%,即假設指數回報率10%,ETF則為8%,誤差為3隻科指ETF中最高;3088及3032則分別為-0.62%及-0.94%。
至於買賣基金首要注意的管理費,由於ETF管理費會分攤交易日計算,對短中線投資者是微不足道,但長線投資者以年計持貨則要留意。目前管理費最貴為3033,每年要0.99%,3088及3032則分別為0.4%及0.55%。
譚紹興:須嚴格檢定莊家資格
香港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指,3033掛牌首日異動,與早年以介紹形式上市股份現錯價盤相似,兩者均在上市前由大戶「批貨」,倘發行商預留貨源不足,便會貨源歸邊且供不應求,是制度上缺漏,並不單單因為投資者認識不足。他並指3033天價成交早在競價時段出現,當時莊家未能出手、亦未有NAV實時更新,不完善制度的話,同類型事件或再發生。他又指連同早前石油期貨ETF事件,質疑當局有濫批ETF情況,並有需要重新檢定莊家資格,提高莊家實力。
惟譚紹興強調,即使ETF近日屢見亂象,但其投資價值仍然頗高,首先是收取的管理費比一般基金低得多,且買賣靈活又可分散風險,只是需要更嚴謹監管。
科指掀ETF熱潮
南方科指吸金廿億
據港交所(388)今年7月數據,自1999年推出首隻交易所買賣基金(ETF)以來,本港現合共有109隻ETF,追蹤資產除了中外股票市場,還有定息產品與貨幣,以及商品等,另外有26隻槓桿及反向產品,合共139隻產品,日均成交額75.7億元,市值3,276.9億元。
香港ETF市場的首個高峰期在2014至2015年合成A股ETF受追捧的時期,當時市場對A股投資需求大,加上滬港通開車不久,促成動輒日均以百億元計的ETF成交,惟及後在互聯互通下需求漸減。第二個ETF需求高峰在2017年槓桿及反向產品推出,並受市場歡迎,今年7月港股相關的槓桿及反向產品日均成交額達16.3億元,為A股及港股ETF後最高。
及至近日3隻科指ETF掛牌再掀ETF熱潮,上周五齊躋身十大活躍ETF,合共成交近5.6億元。當中南方恒生科技ETF(3033)最新發行基金單位4.639億個,較掛牌首日1.82億個增近1.6倍,短短數個交易日吸金約20億元。
資料來源: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