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金管局推沙盒 監管金融科技發展 減銀行開發成本
撰文:SmartED編輯部|圖片:新傳媒資料庫、信銀提供
「沙盒」一詞直譯自英文字sandbox,原本是指裝沙的盒子或沙池,供小朋友玩沙。
而金融界的「沙盒」,全名叫Fintech Supervisory Sandbox(FSS),2016年9月由金融管理局推出,用作監管金融科技發展。
封閉環境測試金融科技
創新是金融科技的要素,但求新之餘亦不能置現行法律及規範不顧。
「沙盒」的作用,正正是用以平衡創新與維持金融體系的穩定。同時,有助加快金融科技產品或服務面世速度,並減低開發成本和時間。
其實類似「沙盒」的概念早應用於遊戲世界。遊戲開發商推出新遊戲前,會在特定限期內開放一些賬戶供玩家試玩做「封測」,從中找出潛藏的漏洞和失誤;測試伺服器受壓力,繼而修正有關問題。這與「沙盒」的運作機制相近。
可在「沙盒」內進行實境測試
「沙盒」內,是一個無需完全符合金管局監管規定的環境,企業在正式推出嶄新的金融科技產品或服務前,可在「沙盒」內進行實境測試,由此收集真實數據及用戶意見,再改善產品或服務。
當該新產品在「沙盒」中運作了一段日子,且監管機構經觀察後確認安全,就會支持正式推出服務。
專家指,此舉能降低正式推出服務時的風險。另一方面,現實中一些監管規定,在金管局與企業之間討論溝通後,可按個別情況「沙盒」環境中獲彈性放寬。
故企業可先專注開發創新科技及技術,不需再等待當局完成審批、處理有關法例文件、耗時準備大量文件申請後,才能實行其計劃。
由此可見,「沙盒」有助鼓勵推出更多創新技能,並有效降低成本。之不過,本港的「沙盒」目前只供銀行及其夥伴之科技公司,一般創科中小企仍未能受惠。
「沙盒」的優點,在於可以進行測試又不會影響金融系統穩定,同時收集到真實客戶的使用數據。故此,受邀試用該創新產品或服務的客戶相當關鍵。
惟有業內人士透露,由於金管局要求參與沙盒試驗的用家要完全明暸當中涉及的風險,所以一般銀行會找自己員工加入測試,特別是負責該產品或項目的員工做試用者。
「這些試用者既是銀行員工,又是銀行的客人,雖然他們所進行的交易皆是真實,但若然當中出了甚麼事故或漏洞,自己人未必會指出或作出投訴。」
這樣無疑會影響測試效果,因為他們本身非常熟悉該產品或服務如何運作,試用時未必遇到普通用戶會有的困難及問題。
英國屬沙盒先驅
然而,無可否認的是,「沙盒」是推動本港金融科技發展的一小步。
隨營運近一年所累積的經驗,金管局於2017年11月將「沙盒」升級至2.0版本,不僅新設金融科技監管聊天室,亦提供「一點通」服務。
該服務針對跨界金融科技項目需要,可接通金管局、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保險業監管局各自管理的「沙盒」,互相協調進行測試。
證監的「沙盒」則網羅那些致力依循應達到嚴格標準的虛擬資產平台營運者,然後再根據實質表現決定是否發牌。
至於目標於今年第一季發牌的虛擬銀行,金管局坦言將不會經「沙盒」測試,務求虛擬銀行可於合理時間推出市場。
除香港外,新加坡、澳洲及台灣亦陸續為當地創新企業提供「沙盒」。英國更是金融界監管「沙盒」始祖,英國金融行為管理局(FCA)早於2016年5月推出「沙盒」,開創全球先河。
各地一些有心人更聯合起來,銳意打造一個全球沙盒。2018年8月「全球金融創新網絡」(Global Financial Innovation Network(GFIN))成立,由FCA帶頭,與加拿大、澳洲、杜拜等地的金融服務監管機構合作。現連同香港金管局在內,合共由29個國際組織組成。
2月初,GFIN就推出先導跨境測試,呼籲欲於國際市場測試創新金融產品、服務或商業模式的企業申請。監管機構透過更有效的方式與企業互動,協助他們開拓新業務。
一週焦點新聞
2月20日
新世界發展(00017)聯同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利用區塊鏈技術開發地產科技(PropTech)的平台,4月開始可供新世界開售樓盤時使用。
2月22日
《金融時報》報道,香港將在未來幾個星期內發出六張虛擬銀行牌照,預期騰訊控股(00700)旗下支付業務財付通、小米集團—W(01810)、螞蟻金服、渣打集團(02888 )、香港電訊(06823),以及眾安在綫(06060)和其合作夥伴中信銀行(00998)將會中選。
專家多面睇
利用區塊鏈賣樓處理工時縮至一粒鐘
新世界利用區塊鏈技術開發地產科技(PropTech)平台,將資料放上區塊鏈平台,可以將簽署買賣合約的工序,由兩天縮減至一小時完成。
德勤中國管理諮詢合夥人冼君行指出,數碼化文件已經可以省時間,因為可以節省運送及人手輸入資料時間。
由於買賣雙方可以在區塊鏈上加簽,資料同步在律師樓及銀行方面更新,可以馬上處理審批按揭及處理樓契。由於資料由頭到尾都儲存在系統內,可以減低出錯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