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微軟收購 未必有好結果
今次微軟並非首次醞釀收購LinkedIn,早在2011年LinkedIn首次公開招股前幾年,微軟曾多次試圖收購LinkedIn。雖然收購消息曝光後,LinkedIn股價曾急升近50%,不過被微軟收購並非絕對好事,回顧那些年微軟收購的多個品牌,例如諾基亞手機業務、Hotmail、Skype等,通通落得慘淡命運。
逼諾基亞上絕路 持有3年蝕95%易手
在2013年9月,微軟以72億美元(約561億港元)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於2010年9月上任諾亞基CEO之位、曾任微軟高層的Stephen Elop,促成有關交易。
然而,Elop任職期間,全球裁員5,000人,並精簡Symbian部門,取消與intel合作開發MeeGo,停止諾基亞Android手機規劃,只使用Windows系統生產智能手機;結果令公司連續多個季度虧損,市值及手機市場佔有率暴跌,Android及iOS手機亦開始大行其道。
Elop當年的做法備受外界爭議,被稱為「特洛伊木馬」,最終微軟於2015年6月將他解僱。而微軟亦於2016年5月,將擁有不足3年的諾基亞相關業務,蝕讓近95%,以3.5億美元(約27億港元),出售予富士康子公司富智康及芬蘭公司HMD Global。
免費郵件服務龍頭之一 Hotmail被悄悄結束
微軟在1998年初,以4億美元(約30億港元)收購Hotmail,是微軟其中一項大收購。
當時Hotmail是第二大免費郵件服務供應商,被收購後,微軟一直想將其發展成門戶網站,但幾乎沒有太大效果。及後Gmail的出現,令其用戶流失率愈來愈高。
直至2011年,微軟承認Hotmail仍在營運,但只能維持收支平衡。到2012年7月,有Hotmail用戶發現自己在登錄時,被轉到Outlook的頁面。
直至2013年5月,微軟宣布完成將Hotmail所有賬號轉移到Outlook,網站亦自動轉到後者,意味曾是免費郵件服務龍頭之一的Hotmail正式結束。
微軟拖慢Skype發展
微軟於2011年以85億美元(約637億港元)收購Skype,亦合併為部門之一,期望藉此吸引更多互聯網用戶,並縮窄互聯網廣告市場中,與Google的差距。
期後Skype的使用量及線上人數有多次突破,不過2012年其聯合創始人塔林(Jaan-Tallinn)在出席牛津大學的一場活動時表示:「若當年被Google收購,Skype的發展會更好」。
他又指:「微軟的大公司官僚化作風,令Skype的發展緩慢,推出新功能時更緩慢。Google似乎更加野心勃勃,比如無人駕駛汽車和Google眼鏡,Google可能是Skype更好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