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北韓互不相讓 切勿低估戰爭風險 (有片)
影片重點:
– 諗sir認為今年如果真的開戰,80%觸發原因都係因為多國「大佬」傾掂數,而20%是偶發性。
– 諗sir認為今次開戰條件近乎齊備,只欠最後點火,切勿低估戰爭風險。
– 諗sir認為最想打仗的,應該是日本。日本人口結構較舊,其於電子產品的領先地位亦被南韓取代。今次如果打仗,南韓最傷。
而且,日本又可藉此要求重新建軍。
– 諗sir認為美國總統特朗普都想打仗,透過打仗去除異己,收歸權力。
– 一旦開戰,對環球股市造成危險及下跌,不可忽視。
想了解更多? 請留意video~
延伸閱讀:兩公婆做老闆年賺$150萬 想買多層樓 點玩最划算
諗sir:
本人47歲,妻子40歲,兩名兒子在美國讀大學及中學,家中有兩名老人家需要院舍照顧。
夫婦二人都是自僱人士,年薪合共約150萬元,現時每年家庭總使費連銀行還款不少於100萬元,負擔隨著兩個兒子長大升學,更是愈來愈大。
現持有現金大概120萬元,沒有任何基金或債券等投資。
香港自住物業市值950萬元,欠銀行380萬元;另香港工作間市值300萬元,欠銀行60萬元。
美國自住物業45萬美元,沒負債;美國投資物業市值90萬美元,欠銀行32萬美金, 每月租金收入3,100美元,扣除各樣費用、稅項及樓按供款,實質沒有任何現金流收入。
以上所有物業都是由本人名義持有,由於屬自僱人士關係,沒有出糧紀錄,但有報稅。
雖然美國樓價低香港很多,但不會再在美國買樓,因為使費多、稅項高、利息又高達5厘,而我們於當地也沒有借貸能力了。
現打算以妻子名義在香港買樓,日後給兒子自用,請指教現在是否適當時機?
典型夾心階層上
生意人普遍有兩件事搞不好,第一是由於想避稅或事忙,無出糧習慣,或只係每年在公司拿一次錢,還沒有正式mark返做dividend income,變相無出糧紀錄。
若用公司名義買樓而唔用老闆自己名,2012年後要交多15%買家印花稅。
第二係無買醫療保險。中小企老闆若有病,在醫療支出及公司收入上都大有影響,情況遠比打工仔嚴重很多。
對於讀者問現在是否好置業時機?筆者想提一概念,就是屬於筆者的時機,不代表是讀者的買樓時機。
讀者在香港只報稅(但不知報賺定報蝕)、無出糧紀錄,在未重塑借貸力前,只單靠資產的話,借貸力很低。
一般擁有1,000萬元淨資產值,只能借300萬元;相比之下,打工仔只需證明到有30,000元月薪,已能借388萬元。
故沒有整好自己份出糧紀錄的人,在買樓借錢上很不著數。
加上人到45歲後,借貸力會下降,讀者無文件、人到中年,手上資產不易獲銀行易借錢。
故在買樓的遊戲上,識做好盤數的老闆或者高級公務員,是最著數的。
惟筆者看法是,讀者需在45至50歲做好醫療保障及預備多些現金,要諗萬一明年個市好差,究竟佢盤生意同資產能否承受此衝擊?
留意讀者已接近50歲,唔同30歲後生仔,輸一鋪可以再來過。
就當筆者真係講幾時樓市升定跌,亦建議讀者絕對唔好信,因無一個人能準確洞悉。
最必贏的方法,就係買樓先舉債,攤長慢慢還,利用美元內含值散失,去貶走原先借落的債務。
美國物業壓死了58萬美元(90萬美元-32萬美元),而產出零現金流,一個字「差」。
換轉將這筆錢用於債基收息,用低槓桿的債基,已收12厘年息,即每一個月多成45,000港元收入(58萬美元×7.8×12%/12),大大減輕生活壓力。
若債基跌又如何?選擇一是投入保本之直債,但回報較少。
選擇二是照用債基,其實在2008年大跌市,債基年跌約30%,比起股票10合1咁跌,更能接受。
家庭長遠目標,是達成2,000萬元之起步點,為家庭成立基金,這更能保證子女有好的生活水平。
編按:諗sir將親身為本欄讀者解答有關樓市及收息工具相關的理財疑難。相關問題可電郵至[email protected],主旨列明「諗sir樓換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