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抗疫基金難救中型企業 疫情後破產、清盤數字大增創3年新高

社會熱話

廣告

新冠肺炎疫情在香港稍為放緩,但政府頒布的「限聚令」導致不少企業雪上加霜,尤其是在過往十多年來,因為自由行而得益的零售及餐飲業。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新傳媒資料室、中新社

面對疫情,無論大、中小企同樣沒任何擋箭牌,但大企業的抗逆能力當然較強。德勤中國副主席黎嘉恩表示大型企業可以「食老本」:

「底蘊較好,對疫情的抵抗能力自然較高。當中一些國有企業,又或已經成立多年的跨國企業,一般擁有強勁現金流,亦擁有充足資產,必要時可變賣資產救亡。」

相較之下,中小企通常要比大型企業肩負更多「短期成本」,例如不開門做生意,也要捱貴舖租及人工支出等固定成本。 黎嘉恩指出,在中美貿易戰中,中小企所受的影響是間接的。但社會運動和肺炎疫情則直接衝擊此類公司,兩者同樣減低市民消費意慾,商戶又失去自由行帶來的生意來源,對零售及餐飲業尤其不利。

2003年「沙士」令香港成為主要疫區,當年疫情過後,港府在7月28日起實施「自由行」計劃重振香港旅遊業,短期內解決零售業低迷的問題。 但黎嘉恩表示今次性質完全不一樣,即使肺炎疫情完結之後,社會運動會否復燃都是令內地遊客卻步的原因。

疫情後清盤數字大增

經營環境惡化,令不少中小企都要結業收場。黎嘉恩稱,自從疫情開始之後,手上的清盤個案有增無減,個案數字每週都不同。 他指3月中時大約每日增加一宗,雖然近日個案有回落跡象,但每星期總會有公司找上門,委託幫忙清盤。

「社會運動的時候,清盤客戶倒沒有太大的上升趨勢,個案大多以大中型企業為主;反而疫情一到,清盤數字變得非常多,受害企業轉以中小型為主,零售業尤其誇張。」

從失業數字來看,香港的失業率目前為3.7%,但各界認為有機會再上升。「再者很多香港人有使用信用卡、先洗未來錢的習慣,一旦失業很容易要申請破產。」 黎嘉恩估計香港的個人破產及公司清盤數將會在7月至8月底到達頂峰,大前提是疫情能在年內獲得抑制。 他解釋,個人破產數字及公司清盤數字都會有延時效應, 不會一出現疫情便需要破產和清盤, 「舉例你欠人錢,都不會立即需要破產,會拖延到直至真的無法償還債務為止。」

延伸閲讀:德勤「清盤王」黎嘉恩教睇年報 4大要點避免投資失誤 睇穿瀕危或造假賬公司

政府保就業措施有用

避免結業、失業潮蔓延至零售業以外的行業,他認為政府的抗疫基金協助中小企的政策有用。 他指抗疫基金直接以金錢資助僱主支出,比起早前擔保五成,讓中小企可以向銀行借錢有用。

不過由於資助上限為9,000元,有不少企業還是要肩負一半以上的薪金。「假設員工薪金是50,000元,即使政府代付9,000元,僱主還是需要支薪41,000元。」 他認為大企業有能力堅持更長時間;小型企業人工開支等日常支出亦較能受惠;唯獨中型企業收到的政府資金不多,不足以維持日常運作。

但他指要設身處地為政府著想,政府本年度赤字預算嚴重,要代替全港僱主出糧是不切實際。他認為今次計劃主要是協助零售業及餐飲業,因其僱員人數最多而薪金不算高;只是計劃對於以資本成本為主的企業未有太多幫助。 黎嘉恩建議,中小企的老闆應該在此時客觀地考慮,是否繼續生意,還是忍痛停業或結業。

別因「不捨得」而苟延殘喘

根據他多年經驗,不少老闆在危急關頭反而猶豫不決,他稱現在中小企老闆應決斷解決問題:「即使是停業和結業都有很大分別。」

他建議老闆作決定前可考慮一個問題——公司在社會運動前是否有盈利?

如果之前已錄得虧損,現時就應該結業;相反如果只是因為客人減少,便應該檢討有甚麼開源節流的地方,千萬不要因為已經建立公司數十年,因為「唔捨得」而勉強營運下去。

他以投資股票爲例,一些股票股價如果跌至低位,倒不如先行賣出,再在更低位買入。經營公司亦是同樣的道理,等待疫情過後再開公司,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延伸閲讀:

破產、清盤數字創3年新高

9月起企業被清盤、接管數字持續上升。尤其以零售為主的公司相繼結業、遣散員工;行業一環扣一環,不少公司亦在這場無妄之災中漸漸脫隊。

參考破產管理署數字,香港的破產案在去年7月衝破700宗關口,當時有不少位於主要示威區的商店都會在週末及假日不開門做生意,令營業額大大減少。 而今年3月更高達823宗破產案,是繼2017年3月後再次衝破800宗關口,創近三年新高紀錄。

強制公司清盤案數字亦有輕微上升趨勢,去年9月便有40間公司申請清盤,按月升48%,之後申請清盤宗數一直未曾回落至2字頭。 及後新冠肺炎在武漢出現後傳入香港,香港被逼陷入停擺狀態,服務業尤其受到衝擊。

今年3月再有35間公司申請清盤,相比去年同月多9宗,按年升34.6%。 早前港府公布香港失業率為3.7%,按月升0.3個百分點,為九年新高,失業的重災區是旅遊和消費行業。有學者預料,進出口和物流業及地產行業將是下一個受災地,預料失業率在兩、三個月後有機會攀升至4%以上,但最終會否超過5%,還看會否出現第二波爆發。

4月入境人數日均不足百人

旅遊發展局早前公布香港入境數字,3月份整體訪港旅客數目為82,000人次,按年大跌98.6%,其中來自內地僅為27,000人次,按年跌99.4%,4月頭每日訪港旅客量更跌穿100人。

零售管理協會上週四(16日)公布調查結果,近50%企業表示5月將會裁員,協會推算2月至5月全港超過10,000名零售從事員失業;有64%企業表示會放員工無薪假,35.5%企業選擇結業。

協會預料如果疫情持續,8月底前會有6,600間店舖結業。 以目前數據來看,短期之內都不可能有大量旅客來港,亦代表以自由行為主的零售業將繼續面對嚴寒。

面對潛在失業人數繼續攀升,前週三(8日)政府公布推出價值800億元「保就業」計劃, 政府提供的工資補貼以每月工資18,000元計算,可獲每月9,000元補貼,為期六個月分兩期透過僱主派發。 不過以上都只是權宜之計,長遠仍需要待疫情解除後才能恢復正常的經營及就業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