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攝影同事

社會熱話

廣告

所謂圖文並茂,我們做傳媒的,除了文字,還需要圖片輔助,才能令版面更加豐富,報道更加立體。有時候再生動活潑的文字,都不及具感染力的圖片吸晴,攝影師確實是功不可沒。

記者做阿四

我在室內設計雜誌《摩登家庭》工作期間,首次接觸專業攝影。當時我的工作是「搵靚屋」,然後約時間登門造訪,攝影師就把握機會拍下全屋的設計,呈現最美一面,因為圖片比文字更加重要,所以攝影師才是主角,記者只是「阿四」,負責執屋,將雜物搬開,好讓他們拍到靚相,豪裝靚屋住得久了最終都變成「狗竇」。

其實,有些室內設計不甚了了,只是攝影師功力深厚,以最佳角度拍攝,呈現最美效果。由於是設計雜誌,講mood講唯美,攝影師不時close up細部設計或擺設,單是拍一個青蘋果都靚過人,令我覺得攝影同事神乎其技,也激發了我對攝影的興趣。

圖片說故事

轉到《經濟一週》,我接觸到完全不同的紀實攝影,或者可以稱為新聞攝影,事物不是擺定定任你影,或者可任你擺佈,而是你去捕捉震撼一刻或獨特角度,將事件透過圖片呈現,這種攝影更加考功夫。

《經濟一週》攝影部高峰期有近十人,當年有同事發起「經圖集」,於工作期間或日常生活發掘有趣畫面,然後與讀者分享。我曾經以「苗子」的筆名為「經圖集」撰文,由於需要了解圖片想要表達的內容,我必須明白攝影師的原意,再以精練文字表達,這讓我對攝影了解更深。「經圖集」近期於網站再度登場,攝影同事的熱情可見一斑。

《經濟一週》攝影部影得最多的是人物專訪及記者會,前者尚有時間作部署,後者相對辛苦,若有大批記者採訪,尤其是藝人,攝影同事需要爭靚位,臨場又要執生搵角度,確保拍到與別不同的角度,才能夠排眾而出。

存在被忽略

上次出trip往南韓,由於每間報館只請一名記者,我便需要兼顧攝影工作,原來相當辛苦,器材重之餘,還要與行家爭位,拍出來的相片有些是out focus,結果用不著。

記者負責安排及協調每次訪問,所以被訪者及公關與記者的關係較為密切,與攝影師的互動交流較少,有時候我也覺得他們被忽略了。不過,當訪問內容關於科技、汽車等男性化題材,被訪者往往與攝影師較容易溝通,記者反而淪為配角。

新媒體的興起,將傳媒一貫運作模式徹底改變,圖片及影片比文字更加吸晴,部分記者要幫手影相、拍片,而攝影師也要學習拍片及剪片技巧等,大家都要變得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