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甲骨文(Oracle)首個客戶是中情局 埃利森成功關鍵在不跟規矩
撰文:Smart ED編輯部 | 圖片:GettyImage、unsplash
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埃利森的傳奇人生從32歲才開始。
1944年出生在美國紐約曼哈頓的他,母親是一個只有19歲的猶太裔未婚媽媽。
出生後沒多久,埃利森就被寄養在親戚家,在芝加哥的猶太區中產社區長大。
埃利森曾入讀過三家大學,然而都是半途而廢,沒獲得過一個學位;工作也是換了十幾家公司,仍然一事無成。
雖然埃利森平時看起來離經叛道,但實際上他有著自己的標準和思考;他不愛按常理出牌,也會不斷思考和自我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抓住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1977年,埃利森及其合伙人出資2,000美元,成立了軟件開發研究公司「軟件開發實驗室」(SDL),即甲骨文的前身,埃利森持有60%的股份,當年他32歲。
中情局成首個客戶
自上世紀60年代起,民航、劇院之類的預訂、售票等工作,開始由電腦來完成;到70年代,數據庫技術開始大面積推廣應用。
成千上萬種商品的各類信息,都存入數據庫,出納員只要用掃描機識別,即可快速打印商品的名稱、數量、價格等信息,大大節省了人力和時間。
1976年,IBM公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論文《R系統:數據庫關係理論》,首次提出了全面一致的方案管理數據信息。
埃利森非常仔細地閱讀了這篇論文,並敏銳地意識到在該研究的基礎上可以開發出商用軟件系統,成為新商機。
不過,那時候大多數人都認為,關係數據庫(Relational Database)的運算速度太慢,不可能滿足處理大規模數據或者讓大量用戶存取,故這份研究成果,並未引起IBM公司的重視,更沒有作為產業開發。
連IBM這樣的業界權威都不看好,名不見經傳的埃利森卻敢大膽嘗試,並充滿自信,或許這就是他成功的最大秘訣。
埃利森創業起始,公司的目標就是放在R系統的理論基礎上,並開發成通用商用關係數據庫系統。
讓埃利森意外的是,他的第一個客戶,竟然是大名鼎鼎的美國中央情報局(CIA)。
原來當時CIA急需一個現代系統軟件來管理情報訊息,但業界大佬IBM卻並沒有這種產品;於是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落到埃利森頭上。
他用了數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任務並向CIA交貨,盡管這是一個漏洞百出的數據庫,但卻已經是當時最先進的軟件。
普通的技術一流的市場能力
這一單生意,幫助埃利森和甲骨文打開了巨大的企業市場。
雖然早期的Oracle版本極不穩定,程序時常出錯,但埃利森相信能盡早佔領大部分市場分額是最重要的。
「當市場已建立好,你知道百事可樂要花多少錢,才能奪得可口可樂1%的市場?非常非常昂貴。」
相比起甲骨文,勁敵IBM的作風卻保守得多,如果用戶不滿意,就不會推出新產品,也就因此,令IBM與上千億美元的市場機會失之交臂。
Oracle直到1986年才做出可靠的系統版本,不過早期用戶並不特別在意損失金錢和數據,即使是CIA也不例外。
因他們需要的是技術,而不僅是一個產品;埃利森就能為他們描述產品的潛力和未來擁有的功能,雖然暫未能達到這種水平。
埃利森的工作不只是推銷產品,而且到處宣傳關係數據庫觀念,向目標用戶講述關係數據庫會出現的問題,然後介紹Oracle的解決方案。
另闢蹊徑才有致勝可能
埃利森將市場放在第一位,有分析曾這樣形容甲骨文擊敗IBM,是「擁有普通技術和一流市場能力的公司,打敗了擁有一流技術和只有普通市場能力的公司」。
埃利森極富個性,桀傲不馴,是IT領域勇於向業界老大挑戰的鬥士之一,挑戰競爭對手時更是毫不留情。
甲骨文公司發布的第一個廣告,畫面上有兩架飛機,一架是標有「IBM」字樣的雙翼飛機,後面是一架寫著「Oracle」的噴射機,在積極追趕;埃利森也曾說過「羅馬帝國都會垮掉,憑甚麽微軟(Microsoft)不會?」
1998年,美國司法部對微軟的反壟斷案正式立案;趁此機會,埃利森的公司僱用了調查機構,挖掘對其競爭對手的不利證據。
為了打敗微軟,甲骨文最出名的舉動是付錢給清潔工人,讓他們去翻查微軟合作夥伴拋棄的垃圾,尋找對微軟不利的證據。
在埃利森看來,任何事情上若只是按照規矩走,就只跟普通人一樣,必輸無疑;只有另闢蹊徑,才有致勝的可能。
如今,甲骨文市值已超過1,800億美元;相比之下,IBM目前市值只有約1,200億美元,是甲骨文的66%。
埃利森亦以585億美元的財富值,在2018年的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中名列第1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