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擬用10年時間 將勞工假與銀行假看齊 不考慮補貼僱主
廣告
有傳媒引述消息,指政府計劃用10年時間,循序漸進將俗稱「勞工假」的法定假期,由12日增加至17日,與俗稱「銀行假」的公眾假期看齊,即平均每兩年增加一日。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中新社
據悉,政府的有關計劃未必如延長法定產假一樣,為僱主提供補助,因為補貼全港員工涉及大批費用,但補貼額外法定產假,要避免婦女求職面對不平等的情況,減輕僱主潛在負擔,今次增加假期無相關政策考慮。
林鄭早前建議逐步提高法定假期日數
特首林鄭月娥於年初宣布,建議逐步提高勞工假日數,與銀行假睇齊。
根據統計處公布的「2011年第二季透過綜合住戶統計調查」,全港有49.5%的打工仔(約137萬)放公眾假期,30.9%僱員(約85萬)放勞工假。

勞工假和銀行假有何分別?
簡單而言,享受銀行假的打工仔每年有17天假期,而勞工假的打工仔則只有12日假。2020年的勞工假比銀行假少了3天的復活節假期、佛誕、重陽節翌日假期,以及冬至與聖誕節兩者只能選擇其一,並由僱主決定。

而香港會出現兩種假期制度,便要追溯至19世紀的《1871年銀行假期令》和50、60年代工業興起的年代。最初,銀行假源於英國頒布的《1871年銀行假期令》,社會上其他的行業亦會跟隨銀行休假,當時仍是殖民地的香港亦有跟隨,並於1875年訂立《假期條例》,由最初的9天增加至17天。
至於「勞工假」則源於香港工業興起的年代,藍領打工仔大時大節都不會休假,後來港府便修訂《工業僱傭(有薪假期與疾病津貼)條例》,由最初的每年6日增至12日,並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