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變天
以往我們做完訪問,寫完稿,配好相,工作基本上已大功告成。現時的思維模式必須完全改變,在物色訪問對象之前,要考慮多媒體配合,除了文字,還要同時兼顧影像及圖片,然後考慮呈現模式、出街渠道及次序,包括紙本雜誌、網站、facebook等,開頭確實是有點吃力。
「爬格子」動物
我於1997年正式入行,一直都是做印刷傳媒,回望過去近20年,傳媒也出現過多次變天,每次都帶來不同的衝擊,同時也帶來了不同的機遇。
我第一份傳媒工作是做《摩登家庭》室內設計雜誌,當年我們的寫字枱上沒有電腦,真的用來寫字,因為我們還是名副其實的「爬格子」動物,用原稿紙寫稿,然後交給打字員打字。攝影同事拍的是幻燈片,我們經常要在燈箱前面揀相。美術排好版面,我們看過print out後,會送去印刷廠出打稿,若沒問題再出咪紙,最後出菲林印刷。
千禧年,我加入經濟日報集團,成為當時一份互聯網雜誌《Internet Magazine》的編輯。當時正值互聯網興起,這份雜誌主力介紹網上好玩有趣的東西,搜尋大量網站供讀者參考。
科網爆破被裁
我們的工作流程經已全面電腦化,記者、編輯都在電腦上寫稿及改稿。那個時候科網熱潮方興未艾,不少行家轉做網站,從業員的人工被一下子搶高,可惜隨著科網爆破,大量人亦因而失業,我亦被遣散,因為雜誌只做了八個月便摺埋。
其後,我便一直在《經濟一週》工作,我的錄音工具由卡式帶,轉為mp3、錄音筆,現時也會用電話。訪問內容除了寫稿,有時會考慮將側寫或有趣東西放上facebook或網站。而攝影同事由拍攝菲林,改為數碼攝影,並且開始兼顧拍片及剪片工作。
改變固有習慣確實有一定難度,尤其是年紀經已不輕,學習新事物始終不及年青一輩,看見intern(院校派來的實習生)三兩下手勢,便能自行完成剪接、配音、配樂及加字幕的工作,不得不甘拜下風。所謂有危必有機,我們這些上一代的傳媒人唯有努力學習,否則隨時被時代巨輪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