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買錯人壽保險嗎?
廣告
保險在理財中是不可或缺的東西,現代人購買人壽保險已是很普遍的事情,我們常常聽到甚麼定期壽險、終身壽險、儲蓄壽險、萬用壽險等等一連串似懂非懂的名詞,到底它們有甚麼功能?又有甚麼分別?那一種才適合你呢?你又是否買對呢?接下來我會為大家逐一解謎。
選擇人壽保險首要的是釐清自己購買目的和在世時的經濟責任;責任分兩種,終身或是一段時期的責任。先說一段時期的責任,例子有樓宇貸款還款期內、子女長大成人獨立前等,這些經濟責任不會是終身的,只會存在若干年。
筆者建議可以購買定期壽險(term life insurance)作為保障。這是一種租賃式人壽保險,有人壽保障,但沒有現金價值。可謂「有事有保障,沒事買安心」,好處便是保費比較便宜,可是在華人社會不太受歡迎。
對於終身責任,例如對配偶的承諾,自身的安葬費用,財產傳承,增幅遺產功用等等(詳細功用未來再跟大家分享),筆者則建議應購買終身壽險(Whole life insurance)作保障。這種壽險就像買樓,只須在一段時期內供款,保費永久不變, 「有事有保障,沒事當資產」,更可保障到100歲。若100歲還健在,也可以拿回保額。當然保費相對定期壽險來說比較高一點。
終身壽險有不同供款期之分,最短的可以一筆過,整付保費形式繳付,最長的更可供到100歲。年期越長,保費越低;年期越短,保費越高,筆者認為長年期的能達至更有效的槓桿效應,像「刀仔剧大樹」般。
試想像阿甲用整付保費形式購買人壽保險,而阿乙則選擇了25年期而同一保額的人壽保險,如兩者在購買人壽保險後第二年不幸去世,何者的槓桿效應更顯著?
年期當然不是無止境般長好,到退休前供完便很合適,既可發揮頗大槓桿效應也不用在退休後收入驟降下仍有此等支出。而且終身壽險也有很多不同種類,選擇還要配合人生其他規劃,例如結婚、置業、生育、退休等等,這些在稍後的日子再跟大家詳細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