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跌市 同97金融風暴有幾似?

社會熱話

廣告

近期港匯突然轉弱,加上港股又係咁跌,唔少人即刻聯想起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大鱷一邊狙擊聯繫匯率,一邊沽空期指。

雖然97金融風暴仍然有唔少人記憶猶新,但始終大大話話相隔差不多20年,年輕投資者就未必會有太深體會。究竟今次跌市同97跌市有幾相似呢?小編就從樓市、股市、油價、外幣、走資情況同經濟狀況方面分析。

樓市 相似度:40%

1997-98:

樓價在97金融風暴前不斷創新高,當年樓價之高與近年香港創天價情況差不多。

不過97時就吸引到唔少炒家入市,甚至一人手持幾個單位,供樓負擔比率高達九成。再加上息口曾高至逾10厘水平,所以金融風暴到咗之後,市況逆轉令炒家爭相拋售單位以減低損失,而資產實力弱的人就變負資產,致樓價骨牌式下瀉。其後港府推「八萬五」政策,令樓價進一步下挫。

回看中原城市領先指數,樓價於1997年10月見頂,基本上是恒生指數8月底見頂後兩個月,樓價便顯著回落。

2015-16:

2015年初香港樓價之高,幾乎是全球最貴。雖然供樓負擔比率目前約為七成,仍未及1997年高,但最新公布的國際樓價負擔能力指標(以樓價與家庭入息中位數作比較),卻達到19倍全球之冠,反映樓價其實已經到達港人難以負擔的水平。

去年9月中原城市領先指數見頂,是去年港股4月見頂後約五個月始見回落。惟目前指數只回落至去年初水平,整體樓價仍然係高企。

兩者最大不同是,現時按揭利率只有2.15厘,要通過銀行壓力測試先買到樓,政府「辣招」亦擊退炒家,現時市場上多是持貨力強的投資者及用家,炒家並不多,未必會出現炒家爭相沽貨套現的情況。

另一點不同的是,1997年是亞洲金融風暴觸發樓市下跌,今次下跌的導火線是美國加息。

供應方面,雖然港府說會增加供應,但最新修訂的未來10年目標為46萬伙,即平均每年約46,000伙,遠不及當年的「八萬五」水平,亦是與1997至98年大不同之處。

股市 相似度: 60%

1997-98:

1997年港股熱炒,恒生指數於8月31日創16,820點新高後才見頂回落,在此之前,恒指由1995年低位6,890點開始攀升,至1997年高位計,升幅達144%,而當時恒指市盈率接近20倍。

泰國政府於1997年7月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其後泰銖暴跌,成為港股轉勢的轉捩點。恒指跌足一年,直至1998年8月31日,低見6,544點始見底,跌幅達61%,而當時的恒指市盈率大約是8倍。

2015-16:

恒生指數於金融海嘯後,大部分時間在20,000至25,000點上上落落,直至去年4月突破25,000點阻力大市始轉瘋狂。惟牛氣只維持了短短一個月,恒指升至4月底28,588點已經見頂。

由2011年歐債危機跌市後低位16,170點計算,恒指此輪升浪升幅約77%,並用了四年時間,論牛氣不及1997年。而且當年恒指是破頂創歷史新高,今輪則未有衝破2007年的歷史高位。

1997年跌市原因是亞洲貨幣貶值引發的金融風暴,今次港股跌市則是多方面,首先是全球經濟放緩,尤其是內地經濟有硬著陸風險,另外是美國加息與及人民幣貶值,去年6月還有希臘違約危機等因素。惟1997年亞洲貨幣引發的金融危機較為明顯,今次跌市則未見明顯的金融危機爆發。

若從市盈率看,1997年恒指市盈率接近20倍,但去年4月恒指亦不過12倍左右,估值上仍看不到過份熱炒跡象。目前跌至19,000點水平,市盈率則大約是7倍,已經低過1998年最低估值,但是否已見底,目前仍言之尚早。

油價 相似度: 40%

1997-98:

油價自1991年波斯灣戰爭後,一直處穩步上升局面,由1994年約每桶13.8美元,一路升至1996年底至1997年初約26.8美元始見頂,升幅達94%。

其後因為美元轉強,美匯指數於1997年1月初升穿90水平,導致油價走低,再加上亞洲金融風暴影響,令油價跌至1998年12月每桶10.35美元才見底,高位跌幅亦跌61%。

2015-16:

與1997年不同的是,國際油價在2014年6月急跌之前,並未見明顯上升。金融海嘯後雖曾反彈至每桶逾100美元,但卻無法重返2008年7月高位147.27美元,而且油價亦在100美元水平多番上落,是高位爭持格局。

2014年6月國際油價開始呈明顯下滑,由當時每桶107.73美元,跌至今個月最低26.19美元,跌幅達75.7%,比1997年跌幅更大。

而今次跌市原因,除因美國加息令美元走強之外,更大原因是美國頁岩油的出現令石油供應過剩,但環球經濟疲弱卻令石油需求下降,導致供過於求,基本因素與1997年大相逕庭。

外幣 相似度: 60%

1997-98:

亞洲多國貨幣大幅貶值,1997年7月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東南亞金融風暴。

美元兌泰銖的匯率由1997年6月的22.1貶值到1998年的56.5,下降約61%,引發菲律賓披索、印尼盾、馬來西亞令吉(Ringgit)大幅貶值。而台灣亦棄守新台幣匯率,一日貶值3.46%,觸發港股股災。

2015-16:

其實自美國停止量化寬鬆(QE)開始,亞洲貨幣已開始貶值,美元兌泰銖由2013年4月約28.54,一路貶值至2015年10月的36.66,貶值幅度約22%,不及1997年貶得急且深。

除了印尼盾、馬來西亞令吉等貨幣貶值外,南非蘭特、阿根廷披索亦見顯著貶值。但最令全球關注的,卻是人民幣貶值。

2014年初人民幣已經見頂轉勢,2015年8月更實施「暴力貶值」,三日大貶約5%,而去年12月宣布加入特別提款權後,人民幣又再跌過並創五年低位。

由於1997年人民幣仍未實施匯改,所以並無經歷過亞洲金融風暴洗禮。但自20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一路升值,深深給予市場「人民幣只升不跌」的觀念,不少企業及散戶把大量資產投放在與人民幣相關的資產,因而人民幣貶值,令這些企業及投資者損失不少。

不過,人民幣始終未完全開放,所以難以被投機者造淡。而中央亦會想盡方法托住匯價,令人民幣循序漸進貶值。所以人民幣是否會像1997年泰銖貶值般引起金融危機,目前難以下定論。惟大方向都係貶,小心呀,老友﹗

走資 相似度: 60%

1997-98:

亞洲貨幣貶值,外國資金流走至強勢貨幣。而接近金融風暴尾聲時,1998年8月量子基金同老虎基金開始狙擊港元,同時大量沽空港股期貨。香港政府被逼用外匯儲備入市托港元,導致銀行同業拆息大幅抽高,隔夜拆息一度高達300%。

雖然港府成功擊退大鱷,惟港匯卻未見底,其後一直下跌,由1997年約7.72水平一直跌至7.8後,並長期貼在弱方兌換保證,反映走資情況持續。

2015-16:

港元過去三年多數時間處於7.75的強方兌換保證,惟上星期突然轉弱,一度急跌至接近7.83水平,而港元一年遠期合約更曾跌穿7.85,反映市場看淡港元前景。港匯急跌同一日,恒指亦大跌逾700點,情況與97金融風暴似曾相識,令人誤以為金融風暴重臨。

但其實現時香港的貨幣基礎規模擴大不少,由1997至98年約100億元,擴大至目前約3,700億元,大鱷沽空成本大幅上升。加上香港同業拆息亦未見大升,所以沽空港元情況並非十分相似。

惟目前香港經濟基本因素不明朗,樓市亦開始轉勢,加上環球對中國概念熱衷度已下降,市場預期走資情況仍會持續,未來港匯有機會長期貼著弱方兌換保證,此情況最似1997至98年的時候。

經濟狀況 相似度: 40%

1997-98:

97金融風暴前,香港正值高速增長,金融風暴導致香港經濟轉勢的元兇。香港統計處資料顯示,本地生產總值(GDP)於1997年首三季按年增長分別達5.9%、7.5%及6.3%,直至金融風暴後始急速下跌,97第四季只有1.1%,而1998年更錄收縮,一直至1999年第2季始見回升。

通脹方面,1997年大致處5%至6%水平,即使8月港股見頂回落,該月通脹仍達6.3%,直至1998年通脹才大幅降溫,1998年11月更陷入通縮,直至2004始走出困境。

至於失業率,在金融風暴前,香港1997年失業率都是處2.2%低水平,屬全民就業時期,1998年2月才顯著回升,直至2003年見8.5%才回落。

2015-16:

雖然目前香港也屬低失業情況,最新失業率為3.3%,亦算是全民就業的情況,惟經濟增長及通脹卻遠不及1997年。

香港自2010年首季本地生產總值增長高見7.9%後便一直放緩,至2015年第三季只得2.3%。而通脹則由2014年9月最高6.6%開始放緩,2015年12月通脹已放緩至2.5%。

可見香港經濟在去年股災出現前已經一直下滑,股災並非打擊香港經濟元兇,而是香港及內地經濟下行,反過來影響股市下跌。

總結
比較上述結果,三個情況相似度係60%,三個係40%,平均睇,相似度都係只得50%,今次跌市與97金融風暴比較,都唔算好似啫。

不過,香港經濟在股災前己走下坡,情況就唔多樂觀。97金融風暴後,唔計2000年科網股曇花一現的反彈,香港可謂衰足六年。今次跌市會衰幾多年呢?小編唔敢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