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愈大 就想做讓自己不後悔的事

人愈大 就想做讓自己不後悔的事

社會熱話

廣告

瑪麗

瑪嘉烈
嘉諾撒
聖保祿
威爾斯
伊利沙伯
博愛
仁濟
仁安
港安

其實依家我都仲未講得哂,而除左醫生護士救護員,我都唔知有幾多人可以。

但呢幾年,慢慢真係識得愈黎愈多醫院名同位置,原來呢份就係做人既無奈。

小時候聽到父母一講起醫院,就講得出「哦邊度邊度個間丫麻」,對於比較擅長知道I.T.、CEO Neway同紫薯芝士拉絲海膽手卷喺邊既我,成日都唔明點解佢地要背哂港九新界所有醫院所在?

然後去到廿幾,你就開始明白,唔係你想知,係無辦法唔知。有時值得開心既係有人生仔,但更多既係唔開心咁生病。

以前不要說生命的終結有多遙遠,根本連病患也不會在我們的意識之中。

雖然每位友人(主要為女性),也會在每張IG、FB相上加上「life is short,之後係乜唔重要」同「You can’t control but you can之後係乜唔重要」,但係我很肯定大家寫完同睇完,都唔會真正去思考生命究竟有幾short或者can’t control。

廿五歲前,我們也難而深切理解或體會生命的必然,即使真的不幸有朋友或家中年老親人重病或離去,處於年少無知,通常更多的是不捨和難過,卻從不會把它和聯繫到自身上。

早陣子難得聽森美小宜(其實仲有無人聽森美小宜,小弟19幾年前已經聽),除了「哈哈哈哈哈哈哈!!」之外,最深刻是他提到小朋友或少年總是覺得自己是「Immortal」 ,永恆、常在、看不見終點。

其實不只少年,即使在工作,我們這些疲憊的齒輪,也會因為主觀想忘掉,或被動的因為生活忙碌和壓力,而把一切也會隨時溜走這個客觀事實摒棄。

每日返工放工、日復日年復年的理所當然,在這個變態的香港為生活勞碌的拼搏,我們也養成每一次也推說下一次的習慣,見屋企人、朋友、愛人,做愛做的事、去想去的地方,「遲啲啦,都唔急」,你總深信明天和今天是應該一樣的。

但到了廿幾尾,你開始常常踏足醫院,一切也不再那樣遙遠。你終於體會到人是何等脆弱,如何不堪一擊。健康可以突如其來的離開你,對你的影響大得不能想像。

你終於感受到生命無情的改變,身體愈來愈差,父母垂垂老去,朋友們開始多小毛病,檸茶要少甜、可樂要無糖,以前無2點都唔瞓變成個個weekend晨早去行山。

這些一切,在這數年突然凶群而出,你會開始思考、擔心,原來一切不是偶然,不是單獨事件,而是漸漸也會發生在你身上的必然。

以前認為新年的祝福也是禮貌和例牌,「恭喜發財、心想事成」同「咦食飯呀」一樣都係廢話,唯獨身體健康是切實的重要。
有些事今天不做,下一次再想起已經未必有機會。

而面對身邊人的不幸,我們總有好些安慰說話,衝到唇上卻硬生生吞回去,最後只能單單的「stay strong」、「take care」和更痛的「RIP」來回應。因為大家也明白再多的安慰也不能改變現實和心情,經常恥笑葉葡萄RIP同香港Tailor Swift 「rest in piece」,但來到那個時刻,其實誰也難而真的in peace。

人愈大,愈難大喜大悲。受過更多更多的衝擊,會有所體悟,開心不用太開心,任何事也可以轉眼即逝;然而傷心亦不用過於擔憂,因為悲傷亦終將逝去。

當年月把擁有變造失去,我們會漸漸習慣和麻木。

但正正因為終於開始感受到生命的有限和無常,在學懂不太在意的同時,我們更希望盡力把握每分每秒。

《激戰》裏最深刻的一幕,除了賤輝面對太歲的質問,還有賤輝倒地看著金魚的瞬間,呆望在破掉水缸中奮力掙扎的金魚,它們之前不知自己將會遭逢厄難,現在亦可能撐不了多久,仍然全力求生。

唔記得係咪聽杜汶澤講,但大概係「男人過了四十,就想做一些讓自己不會後悔的事」

「唔想到熄燈果陣,連一件值得記得既事都無呀!」

成長就是,當你知道愈來愈多醫院的所在,你明白,你開始要忠於自己,不要相信一切有下次。

文章授權:電視汁撈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