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效應 香港 樓市 元朗 屯門 中美貿易戰 逃犯條例 經一專欄

亂世中的品牌效應 企業表明政治立場的好與壞 | Marketing | 國際視野

社會熱話

廣告

【品牌效應・政治立場】剛過去星期日的元朗暴亂,近月一連串的遊行,讓我們熟悉的香港瞬間變得陌生。社會動盪,不少香港企業相繼對政治表態,有的得到消費者支持,有的獲消費者唾棄。這邊廂,寶礦力因反修例運動而撤回原本投放在無綫電視的廣告得到部分消費者支持;那邊廂吉野家高層卻因不滿政治敏感的廣告而解僱該公司負責廣告事務的員工,卻帶來其商品被抵制的後果。

撰文:Smart ED編輯部| 圖片:The Independent、unsplash|資料來源:MarketingWeek

亂世中的品牌效應

日前就連一直都未有表態的香港總商會都發聲明,強烈譴責中聯辦受破壞及元朗的「駭人襲擊」的暴力事件。香港總商會認為,政府應正式撤回逃犯條例,當局必須立刻成立調查委員會,獨立審視連串事件,在修例事件上表現不稱職的官員必須問責。作為一個和理非的社會,無論有多少個政治立場,都應該被尊重。但是,作為企業的負責人,又應否表明政治立場呢?

企業應否對政治議題表態

英國著名市場統計公司YouGov的數據主任 Amelia Brophy曾公佈一項對於「企業應否對政治議題表態」的數據調查,有42%的受訪者喜歡肯對政治議題發言的品牌,更有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企業應該發聲。

而近年有不少大型品牌都相繼對不同國際議題表態,例如早年 Nike 起用了美式足球聯盟(NFL)前名將 Colin Kaepernick 拍攝一輯平面廣告,因涉及政治敏感議題,惹來美國民眾公憤,不少人更在社交網站展示他們焚毀的 Nike 球鞋和衣服照片。Colin Kaepernick為了抗議種族歧視於NFL比賽奏唱國歌時選擇單膝下跪,令人覺得他不尊重國家。即使反對Nike的聲音巨大,它的稍售量反而飆升31%,令人反思企業應否像Nike一樣對某議題表態。

提高品牌的信任度

為何有些品牌會於一個兩極化的議題表態?根據Amelia 的研究,受訪者想更加了解他們喜歡的品牌,從而提高對該品牌的信任,因此希望企業發表一下對不同議題的意見。若果企業的表態對社會產生共鳴,這固然是一個催化劑,讓消費者認為該企業不只是以生意為唯一目標,還會關心社會時事,從而得到部分消費者的認同。

但凡事都有兩面,又未必每一次都會刺激到營業額,例如近日吉野家的公關災難,其商品可能會被消費者抵制。Nike 事件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關注種族歧視等等比較有共鳴的議題,雖然起初被部分消費者反對其廣告的成效,但長遠來說它於是次賭博贏得了無盡的生意額。

換言之,在表態前,必須考慮清楚會否與其主要顧客產生共鳴和認同。其實表態與否,企業都應該將它們最真實的一面呈現給消費者,發表一些它們一直堅信的信念,因為這代表公司的可信性和真誠度,才能激發消費者的信心。不知你又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