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百萬富翁》– 置業的考慮
例如樓價200萬元,做九成半按揭,只要樓價下跌5%,便等如蝕掉10萬元,即把首期蝕清光,成為負資產,故當中風險不能忽視。
不要認為每個人都這樣做,你便要這樣做,正常不等於正確(筆者並非建議不做按揭,只是想說明風險)。因此,在購買前應要有更多準備,除分析該物業外,更要檢視自己的財務情況,看看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擔到這項長期的負擔。
港樓本質性昂貴
香港地少人多,加上多年來都實行高地價政策,令樓市本質性昂貴,若比較樓價及個人收入,香港相對很多國家,都可以用「貴」來形容;即使在樓市低迷時間,樓價亦不見得很便宜。
因此,若純粹以自住的角度(不計投資成分),就是愈便宜愈好,甚麼豪宅、身分象徵、大單位、無敵海景、高級會所等,都不是購買的理由,原因是香港樓價本質性昂貴,若將你支付給甚麼會所的那部分資金,用於其他地方消費,可以得到較大程度的享受,因此購買物業自住只需達到「足夠」這水平已可,沒有必要過多。
由於供樓往往達20年,小心評估自己將來的財務情況很重要,萬一收入減少(如失業),開支增加(如小朋友出生),都要有所預算。
留意利率上升風險
現在的按揭利率十分低,可以說是低無可低,即是將來的利率只有一個方向,就是升。在20年前,香港按揭利率在10厘以上絕對是平常事,你可能會說這些只是過去,將來不會再出現,要知道長達20年的供樓時間,沒有人能預測到利率的走勢,你有沒有想像過當按揭利率升至10厘以上,你的供樓支出又會上升多少呢?
中國人傳統觀念認為要有自己的物業,把擁有物業視為必然的事;而「業主」這個身份,亦看似是高人一等。在樓價上升時,令部分人心理上害怕買不到樓,因為他們背負著「我無論如何都要置業」這心態,以至無法用平常心去分析,往往容易做錯決定。
傳統思維未必正確,最重要是你自己的情況如何,若是能力許可當然可以購買,但若知道自己能力不足,又可必硬性強求自己要買樓呢?
在《聰明投資地產策略》章節中,將會說明供樓與租樓其實是沒有分別的,當中的關鍵位絕非在「擁有」與否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