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DINING 到底是什麼? 4個步驟教你黐飲黐食

生活消閒

廣告

兩、三年前,歐美出現 Social Dining 的新想法。住家廚神打破傳統格局,將屋企飯枱變成夢想餐桌;嘴刁食客則放低美食指南,在網上平台直接與家廚對話交流,志同道合,菜單對味,便見面開餐。

撰文:Jeff
相:Chi

WHAT IS SOCIAL DINING ?

一言以蔽之,Eat to Socialize, 以食會友。換言之,跟飯友交流的體驗,與食物質素同樣重要。同枱飯友可能是來自世界各地,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參加者志在邊食邊傾,認識新朋友,探索不同的飲食文化。場所也不再拘泥於一般餐廳,可以超乎想像。

Social Dining 興起, 有賴「共享經濟」普及。今人可透過網絡使資源提供者和需求者聯繫起來。舉個例子,住宿上,我們有Airbnb,交通上,我們則有Uber。而餐飲上,四年前便出現了《時代》稱為「食界Airbnb 」的EatWith。

平台為烹飪愛好者與飲食愛好者穿針引線。料理高手可在平台上刊登自家菜單,舉辦飯局。食客則在平台上選擇心儀料理,預約時間,再在網上付費予主人家(費用當中15至20% 將由平台收取)。食客便可登堂入室享用佳餚,與主人家互相交流飲食心得。平台亦鼓勵外地旅客,可藉造訪家廚,體驗地道文化。

羅馬Simona舉辦的Social Dining飯局,美酒+Rock n Roll。(Vizeat圖片)

西班牙Adele選擇邊煮邊拉小提琴。(Vizeat圖片)

三藩市的「賣魚佬」阿Don的蟹宴,做到上埋abc新聞。

巴塞隆拿Patricia選擇用自己的船屋宴客。(Vizeat圖片)

東京的Shino就跟客人一起做壽司,體驗日本文化。(EatWith圖片)

Social Dining可以好浪漫! 看看菲律賓Theresa的地方!(PlateCulture 圖片)

三大平台在香港

近兩、三年,繼Eatwith,更先後出現 VizEat 和 PlateCulture 等平台。它們提供之服務均大同小異,惟覆蓋面各有不同。而在香 港,則以PlateCulture 最為活躍,主廚、用家 數目最多,而且據平台發言人指,主廚數目正 每星期有一個加入。

PlateCulture
創立時間:2013年
發源地:馬來西亞
主要根據地:東南亞
覆蓋國家數目:30+
在港主廚登記數目:40+

VizEat
創立時間:2013年
發源地:法國
主要根據地:歐洲
覆蓋國家數目:50+
在港主廚登記數目:3

Eatwith
創立時間:2012年
發源地:以色列
主要根據地:中東及歐美
覆蓋國家數目:30+
在港主廚登記數目:2

如何開始?

在香港要玩 Social Dining,以 PlateCulture 最多選擇,今次就以這個平台為例,教你點樣搵食!

Step 1
在 google 或 Apps Store 搜尋 PlateCulture 網站或應用程式,即可免費登記成為會員。

Step 2
在 PlateCulture 的主頁面,揀選心水餐單。

Step 3
挑選日子,並確定參與人數, 再向主廚簡單介紹自己,亦可以提出一些特別要求,例如是否需要素食菜單等等。

Step 4
待主廚接受閣下申請,即可以信用卡在網上付款,完成之後便會收到主廚的確實地址。

如我有特別需要申請政府津貼,有什麼津貼可以申請?

如是長者/傷殘人士,可以留意長者生活津貼長者咭樂悠咭傷殘津貼申請綜援等等,在住屋方面,可以考慮申請公屋

如果我想外旅/返回內地,有什麼需要留意?

首先,要留意特區護照/回鄉證是否需要續期,以及留意不同貨幣的匯率走勢,包括人民幣兌港幣日元兌港元英鎊兌港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