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父母「放養」教育策略 任兒子吃薯條吃到病 | 香港教育 | 經一專欄
撰文:藍橘子|圖片:unsplash
「這房間平常用作雜物房。」Peter說。
我解釋,在香港寸金尺土,有錢人才會有雜物房…很多家裡的傭人還需要睡浴室。
Peter以為我說笑,的確對於外國的生活,跟我們的截然不同。
例如,Peter每晚飯後都會跟兩個兒子看卡通,等到他們睡了,Peter才看自己的劇集。
因為Peter跟兒子約定好了,每晚都會陪他們看喜歡的卡通,但相對地,要準時乖乖回房間睡覺。
不能撒嬌、沒有故事、也不會哄他們睡覺,因為Peter說,這是等價交換,不能用父母的娛樂時間來哄他們睡覺。
我細問,如果有特備節目呢?例如直播球賽。
Peter說約定就是約定,無論如何都要遵守。再加上,直播球賽可看回重播,但跟兒子共處的時光,就沒有重播了,他們長大後只會窩在房間用電腦。
一直聽說外國的親子教育方式,跟我們有很大分別,與Peter一家人吃過幾餐便飯,已經完全感覺到。
譬如說在food court 吃飯時,父母會詢問只有六歲的兒子想吃什麼,小孩不外乎喜愛吃薯條、炸雞、雪糕。
在香港若果遇到同樣狀況,父母一定會說「不行!吃太多薯條會咳!」然後逼他們吃蔬菜。
久而久之,孩子便不再敢表達心裡想要的,又或者只會順循父母的建議。
相反,Peter的兒子想吃什麼都會讓他吃,兒子每次都會吃壽司或者烤肉配菜,他不喜歡吃薯條嗎?
當然喜歡,早前兒子每次出外都要吃薯條,Peter任他吃,結果幾日後大病了一場,兒子吃藥吃到怕,主動問他吃什麼會比較健康,父母說多吃蔬菜,少吃薯條。
自那次以後兒子便很少主動吃薯條了…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不懂事,任何事都要幫他們選擇。
其實,當孩子擁有選擇權,試過碰釘後,他們自然學會思考,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何時應該節制。與其將硬道理塞進他們的腦袋,不如讓孩子學會自己思考,將來面對困難,面對選擇時,可能更有幫助。
藍橘子為80後網絡作家,憑【我是技安,我出席了大雄的葬禮】網絡創作爆紅。
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lueGod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