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coin比特幣一週升20% 貿易戰加劇 高通脹地區 紙幣變廢紙|金融科技
撰文:Smart ED編輯部 | 圖片:新傳媒資料室、unsplash
2001年經歷破產,阿根廷的經濟在低谷載浮載沉。
昔日風光的世界十大強國的阿根廷,現在卻要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尋求貸款渡過難關。
既然當地的法定貨幣變得這樣不可靠,阿根廷人索性將賺取的阿根廷披索兌換成美元。
阿根廷人歡迎 Bitcoin比特幣
不過,阿根廷政府亦難以取得足夠美元,時任總統克麗斯蒂娜為保外匯儲備收緊控管,業務倚賴外匯交易為主的企業首當其衝,更遑論是一般民眾。
Bitcoin比特幣的出現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新出路。
2014年中開始,阿根廷政府規定透過信用卡收到的美元,必須強制結匯。即阿根廷人要以指定官方匯率,即1美元兌8.3阿根廷披索,將手上美元售予國家,並要支付8.15阿根廷披索的手續費。
若然是用比特幣,實際匯率較官方匯率高40%。根據Local Bitcoins Argentina,當時Bitcoin比特幣兌6,400披索;
值得注意的是,縱然Bitcoin比特幣價格異常被動,但對於通脹嚴重的阿根廷來說,阿根廷人轉用比特幣(Bitcoin)仍然是除笨有精。
雖然今年3月阿根廷中央銀行三度收緊貨幣政策,惟該月通脹率依然高達55%,而上世紀80年代末的通脹率更高達10,000%。
要抗通脹,香港人會購入資產保值,阿根廷人就由美金轉投到比特幣的懷抱。即使阿根廷政府及該國央行曾警告加密貨幣的風險, 當地使用比特幣比例已超越不少國家,參與商家日增。
有外媒報道,阿根廷在2019年底,將會設有1,500部比特幣提款機。貨幣制度弊病叢生,比特幣在這些地方相對流行,更是當地人民保障個人資產的出路。
網站Coin Dance統計圖表反映,比特幣在阿根廷的交量於4月創下歷史新高。
由「科技股女股神」Catherme Wood領軍的ARK Investment指出,Google搜尋趨勢和交易量數據均顯示,發展中國家對比特幣的需求很高,而且不斷增長,尤其是有通脹危機的地方。
研究抽出2018年伊朗、委內瑞拉、美國這三個地區搜尋「Bitcoin」的次數,起初三者的數字相約,但自去年中起伊朗的搜尋次數突然急升,並大幅拋離後者。
而金融基建相對完善的美國,搜尋「Bitcoin」的次數整體都較經濟疲弱的伊朗及委內瑞拉低。
今年委內瑞拉的通脹率達8,000,000%。
有統計指,LocalBitcoins的交易量於2015年中拾級而上,至2018年已近800萬美元。
國家經濟體及銀行系統尚未成熟的地方,亦是比特幣得以發芽成長的「溫室」。
流動支付隨着智能手機普及應運而生,但非洲的肯雅原來早於2007年已有電子銀包M-Pesa,利用功能手提電話(feature phone)已經做到取款、轉賬、匯款寄錢等,憑短訊(SMS)可到街口士多提款。
加密貨幣匯款有優勢
M-Pesa用戶用手提電話即可從海外匯錢返肯亞,但匯款仍然要經過西聯匯款和MoneyGram這些平台的系統,換言之平日匯款要付的費用依然慳不到。
Duncan Goldie-Scot提出透過比特幣來匯款,逐聯同Elizabeth Rossiello創立區塊鏈公司BitPesa。
用戶可選擇用比特幣做交易,跳過傳統匯款平台,減低匯款成本。身處加納、尼日利亞、坦桑尼亞和烏干達的用戶又可輕鬆買賣比特幣。
這些年愈多愈多人推廣比特幣應用,例如本欄早前介紹過的BitPay,類似的科創公司還有BitPagos、Coinbase等。
一週焦點新聞
5月9日
螞蟻商家服務(香港)有限公司、貽豐有限公司、洞見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及平安壹賬通有限公司,獲金管局發出虛擬銀行牌照。
四間獲發牌照機構分別來自螞蟻金服、由騰訊控股(00700)領軍的財團、小米集團—W(01810)及中國平安(02318)。
值得一提的是,騰訊領軍財團雲集了工銀亞洲、港交所(00388)、高瓴資本及新世界發展(00017)執行副主席鄭志剛。後者擁有豐厚的財政及社會資源,可為該財團提供優勢。
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表示,局方緊密跟進獲發牌機構,讓它們做好準備,按照計劃開展業務。截至現時為止,獲發牌香港虛擬銀行已增至8間。
專家多面睇
虛擬銀行四變八 建立場景成競爭關鍵
虛擬銀行現由四間變八間,表面上加劇競爭。
不過,德勤中國管理諮詢合夥人冼君行表示,即使沒有虛擬銀行,銀行間競爭就很激烈,大型零售銀行有20多間,持牌銀行數目超過150間。
銀行之間本來就需要差異化。
然而,現有銀行在產品、流程、渠道之間的分別不算大,最大的區分就是在於銀行與客戶之間是否已建立長久關係。
現在虛擬銀行誕生,一方面要和傳統銀行競爭,當然要從客戶體驗、本身科技上突破;另一方面要和其他虛擬銀行同業在場景上的競爭。
因為有了金融科技、開放API、區塊鏈等技術,虛擬銀行與其夥伴聯手可整合不同場景,場景就是區分虛擬銀行差異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