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保獨立買 鎖定醫療支出|劉啟明
撰文:劉啟明| 圖片:Unsplash
每間保險公司推出的門診保險定義不一,保障範圍亦有好大分別。 大部分門診保險基本上都會保障普通科西醫及專科醫生診症費用;部分會將保障延伸至中醫、物理治療師、脊醫及跌打,甚至覆蓋處方西藥、X光及化驗測試、職業/言語治療、日間手術費用、疫苗注射等。 市民所認識的門診保障,一般以附加保障形式(Rider)出現,較少以獨立計劃發售(Individual Plan)。
然而,為了迎合消費者的要求,無論是傳統實體或網上虛擬的保險公司,近年積極優化門診保障計劃。 性價比仍較以往高 例如降低投保年齡,向下調整自付金額、延長續保至75歲、提升賠償次數至無限次等,雖然保費稍為向上調整,但綜合來說,性價比仍較以往高。
就核保程序(Underwriting)而言,投保人一般毋須提供健康狀況亦能成功投保,而且家庭同行更有投保優惠,收費十分貼地。 加上保費結構採用「長楷級式」設計,主要分為三個風險池:15日至5歲 、6至64歲、65至75歲,令保費支出更有預算,不會因年齡每年持續加價,不過未必保證終身續保,續保亦會視乎個別情況而定。
大部分門診保險均有限制,投保人只可以在保險公司的醫療網絡接受診治服務,但醫生數目可以相差很大,由200至逾2,000個醫療提供者不等。 如受保人已有相熟的家庭醫生,請先向保險公司查詢是否認可之網絡醫生,以免出現錯配。
門診保障的最大好處便是將每年的門診支出鎖定,不會因為突如其來的病患蠶食資產,只要手持醫療卡到網絡醫生就診,便可省卻繁複的索償手續。 但手持「醫療卡」並非代表免費看醫生,有些較低級別的計劃,是需要投保人支付墊底費(co-Payment),中西醫的話,則可能有限藥物日數,一般為三至五日藥,以免有人過度使用服務。
始終門診保障未能涵蓋住院相關的支出,萬一不幸「入廠」,仍要自負高昂的診治費用,所以一份全面的住院醫保是不或缺。 筆者建議應該先投保住院醫保,如有額外的保費預算,在不影響每月現金流的情況下,才投保門診保障,雙管齊下。
延伸閱讀:傳承保險優化 富傳三代話咁易|劉啟明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