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保險通識 你我都要識|劉啟明
撰文:劉啟明|圖片:Unsplash
疫情影響下,各行各業都受到重大影響,保險業也難以獨善其身,始終面對面銷售過程是重要的一環。
疫情關係令人不禁想起保險的重要性。 筆者近日收到現有客戶推薦新客戶的個案,第一次通電話時,對方要求很簡單,只需購買跟他朋友一模一樣的保障,包括醫療、危疾、人壽等,就連保額都要跟足,聽起來很合理,也是普遍做法。
配對心水保險產品三大條件
在保險學角度,這不是最正規的購買模式,如盲目跟隨使用或會引起反效果,導致理想及現實錯配。
1. 理財需要分析
理財需要分析(FNA)是保險界銷售過程中的重中之重,亦是其中一個Know Your Client(KYC)的方法。
透過了解客戶背景、家庭狀況、理財需要、財務狀況等,令銷售時可以全方位拉近與客戶之間的關係,掌握的資料愈多,理財顧問更容易提供合適的產品來配對理財需要。 如情況許可,理財顧問應多作產品比較供客戶參考。
始終,市場上產品種類繁多,部分險種更十分相似,一般客戶難以自行判斷當中分別,適當地消除客戶心中疑慮,有助建立互信的關係,也令投保過程更為順暢。
在釐定保額前,建議客戶應盡量提供心目中的理財需要,讓顧問能準確地計算出現值總和。 理論上,保額是難以整數的,且每個人的保額必定是截然不同,如有雷同,相信實屬巧合。
2. 負擔能力比率
這是銷售過程中最決定性的因素,分子是每月保費,分母是每月閒置收入(即收入減去支出)。
假設負擔比率過大(如大於50%),即使客戶願意完成全面的理財需要,保單都不能通過核保部。
為了減低負擔比率至合適水平,一是降低保額,從而降低保費,令分子變小;一是減低不必要支出,令分母變大。 筆者建議保費支出應佔每月收入的20%或以下,並同時奉行「先儲蓄後消費」的理念。
只要實行此方法,相信讀者的財務狀況短時間內應有明顯的改善。 現實中,即使完成了理財需要分析後,當保費無可奈何地超越負擔能力時,讀者們應想辦法減低支出,以免保障不足;相反,當能力超越保費時,應要重新檢視理財需要,並考慮加大保額。
3. 最高誠信
最後,當然是保險學的意識形態標準。最高誠信是指,客戶必須向保險公司披露重要資料(Material Information),特別是與健康相關問題,今天買單時申報真實的健康履歷,將來賠償時更快捷便利。 客戶需如實作答,不可有任何隱瞞,若刻意隱瞞,保險公司有權單方面終止合約。
延伸閱讀:定期壽險可對沖按揭貸款|劉啟明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