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工具好好賺?
對沖人士不願承擔風險,便利用衍生工具預防市場上價格的變動。
假設某人持有港交所(00388)股票,惟因種種原因不可以即時沽出,但他又預期其股價將會下跌,這時便可以利用衍生工具,買入一些看跌的產品。
正股升跌造成對沖效果
例如買入港交所Put輪、港交所熊證等,當港交所股價下跌時,這些工具就能獲利。
雖然正股上賬面有損失,但因為買入衍生工具,而這些衍生工具會因港交所股價下跌而獲利,這樣便能將獲利來抵銷損失,造成對沖效果。
當港交所股價上升時,所持的衍生工具會虧損,但因為港交所股價上升了而同樣互相抵銷。
衍生工具的另一作用就是套戥。意思是相同的貨品,利用不同市場上價格上的差異,在一買一賣下,賺取當中無風險的利潤。
這在以前資訊不發達時經常利用,因為同一貨品在不同市場可以開不同的價格,不過現時則較少,就算有都只是一瞬間。
有人就利用衍生工具在不同市場,以不同價格同時買入及賣出相似的金融產品,但必須經過精確計算,並判斷當中有套戥的存在機會。
衍生工具由於交入場費低,而且上落幅度相當大,因此很受散戶歡迎。
其實筆者十多年前,亦很喜歡以衍生工具作投機用途,當時以高風險的窩輪為主,最初有賺有蝕,但漸漸蝕多於賺,最後便不再涉足。
原因首先是筆者對這種投機行為長遠計是否賺錢存疑,當然可能是個人的技術問題。
其次就是潛在成本。這些工具往往有很高的潛在成本,散戶卻不會注意,窩輪的買賣差價、時間的消耗都是很高的潛在成本。
一般的投資,若將資金轉為某產品,包括買樓、股票、債券,能收到因時間過去而帶來的回報,例如每月收租;每半年收股息、利息。
與物業等不停收租、有正回報的情況不同,衍生工具往往出現相反的情況。
以窩輪為例,持有時間愈長價值就愈消耗,變得愈不值錢(例如今天港交所股價50元,某港交所窩輪為0.5元,一個月後港交所股價仍是50元,那該輪的價格必定比0.5元低,如0.3元)。
須非常貼市
即是為獲得槓桿效果,將資金換成負回報效果。當然因為這樣有機會獲得高回報,但當中的成本往往甚高,且被散戶忽略。
另一個令筆者不再投資衍生工具的原因,是因為必須非常貼市,正股股價一瞬間的變動,就會造成衍生工具價格大幅波動。自問沒有這時間及本事緊貼市況,所以這些工具不適合筆者。
其實,所有投資工具,包括衍生工具都是中性的,即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合與不適合,視乎怎樣運用。
有些人可能玩這些工具玩得很好,但若是沒有這時間、本事,那就不要見別人賺錢又去玩;否則,只會得不償失。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