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40歲退休、10間物業收租?教你如何計劃退休 夠快夠早將來便無後顧之憂|劉啟明
廣告
隨著醫療科技提升,人類預期壽命只會愈來愈長,活過百歲並非不可能之事,加上對生活質素的追求及近代理財概念的改革,香港人期望愈早達致財務自由愈好,甚至以50歲作為退休年齡為新目標。是「退休」或是「退憂」,關鍵在於如何去思考這個議題,除了要「夠早」,也要「夠快」及「夠實在」,退休目標才會早日達成,無後顧之憂。
撰文:劉啟明|圖片:Unsplash
實務上,退休是一個很大的課題,由於是必經階段,可說是人生的一個剛性需求。但退休質素卻沒有特定標準,有的人偏好簡單樸素;有的人卻追求奢華生活,兩者都可以過得好好,這屬於軟性需求。
毫無疑問,退休在眾多理財需要之中屬最長線,策劃時的確要花多點心思,除了講求理財技巧外,更需要配合客戶自身的思維、行為、情緒、風險承受程度等因素。最重要是定期檢視計劃進度,才可有效防止策劃惰性的出現,切忌訂立過大目標來催谷自己,應量力而為,以完成小指標為首要任務,才可輕鬆實現當初訂立的理想目標。
退休三部曲
1. 訂立目標要量力而為 儘量避免天馬行空
這看起來簡單,但訂立時絕對有一定難度。理論上可以訂得很宏大,例如40歲開始退休、有十間物業收租、每個月去旅行等,相信沒有人會抗拒以上的成就吧?
但沒有同時考慮自身財政能力的話,只會淪為遙不可及的夢想,這等同將退休策劃延遲。
2. 切勿低估通脹的威力 避免購買力下降
通脹有如洪水猛獸,會大大蠶食財富的購買力,策劃退休時如忽略此因素,讀者會發現力不從心。即使每年收入增加或投資有不俗的回報,都追不上資產價格,使財富沒有顯著增加,甚至停滯不前,這是購買力在下降的例子。
讀者們可能覺得今天的10,000元有足夠的購買力,但日後退休時,想維持相同購買力的話,可能需要40,000元,因為通脹也懂得複式效應。以過往20年經濟數據顯示,香港每年的通脹率平均處於2%至3%之間。所以,今天的生活指數與將來退休相比,絕對是兩碼子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