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如何改善理財習慣 應否取消信用卡?|劉啟明

疫情下長期在家 慳家之人都會瞬間「大使咗」 教你如何改善理財習慣|劉啟明

理財

廣告

本地疫情爆發第三波,由於源頭未明的個案急增,政府及不少企業再度實施在家工作,令市民減少外出,在家時間多了,生活模式及理財態度也會相應作出轉變。在這段適應期內,筆者嘗試從常見的生活習慣入手作分析,如何提升理財質素,免墮入陷阱。

撰文:劉啟明|圖片:Unsplash

在疫情衝擊下,市民以往多姿多采的生活受到限制,改以靜態活動為主。首當其衝是生活及工作模式的轉變,例如網上消費、無現金交易、外賣自取、送貨上門變得更頻繁;連商務會議、公司培訓、股東聚會等都改以線上直播進行。這無疑可以減少人與人之間不必要的接觸,減少病毒傳播的機會,同時也為生活及工作帶來不少便利。筆者相信,如上述新模式能運作暢順,市民接受程度提升,日後可能會成為社會的新常態,但同時也帶來不少潛在理財風險,稍一不慎,會招致不必要的損失。

避免越儲越多 應取消多餘信用卡

香港人平均持有四至六張信用卡,申請多張通常是因為迎新禮品、積分換領、廣告效應、甚至是身分象徵。實際使用上,可能只有一至兩張,其餘便會被打入「冷宮」;加上大部分信用卡毋須繳交年費,令持卡人更容易愈儲愈多。

信用卡公司掌握持卡人資料,自然收到不少cold-call來電詢問借貸需要,有的甚至標榜「免審查即時批核」及「零息借貸」以鼓勵消費。如定力不足,隨時墮入理財陷阱,養成過度消費及延遲還款的習慣,嚴重者可能演變成以信用卡找卡數、只繳最低還款額等。在家期間,讀者們不妨多檢視銀包及卡片套,如發現多餘的信用卡可免則免,始終少一個來電、少一個風險。

疫情下如何改善理財習慣 應否取消信用卡?|劉啟明
圖片:Unsplash

疫情期間 應避免過度網消

筆者喜歡網上消費,因為可以足不出戶購買所需物品,而且價格大部分較實體店便宜,又包送貨服務,節省不少時間成本。長遠而言,卻衍生不少後遺症,始終網上商品應有盡有;加上電子付款方便易用,更毋須即時自取貨品,慳水又慳力。

疫情期間,無形中鼓勵網消次數,會令人較易忘記「消費疲勞」,淡化「想要」及「需要」的分別,從而愈買愈多,最後墮入了過度消費的陷阱,令慳家之人瞬間「大使」。讀者們應多加自我檢視及留意家人消費習慣,早日回頭是岸。

疫情下如何改善理財習慣 應否取消信用卡?|劉啟明
圖片:Unsplash

使用無紙化賬單 可全面優化理財管理

不少人偏愛收取郵寄月結單,認為此舉可以起提醒作用,方便管理及儲存理財資訊。在疫情期間,郵寄服務有所延誤,未必能準時派遞;加上紙張或會成為病毒傳播的途徑,不論是保單、銀行單、水電煤單、電話費單等。

筆者建議在家期間,盡快為上述服務申請網上登記。除了減少紙張入屋,減低播毒風險外,亦可隨時隨地檢視賬單到期日、保單有效性、投資組合回報等內容。更可隨時查閱過往月結單,易永久保存,從而全面優化理財管理;同時,應定期更改密碼,以加強網路保安,才是精叻理財達人。

延伸閱讀:3大保險索償小錦囊 了解箇中原則 免墮索償陷阱|劉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