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保單年期長度 保障期長短或影響受保資格|劉啟明

注意兩類保單年期 保障期長短或影響受保資格|劉啟明

理財

廣告

相信不少讀者都有購買保單的經驗,不論是人壽、危疾、意外、醫保、儲蓄甚至投資相連險,都是商業合約的一種,需要受「年期」約束。保單主要有兩種期限,分別是「供款期」及「保障期」,期限有長有短,適合不同人士選擇。香港人生活節奏急促,挑選有合約困綁的產品是偏向愈短愈好,到底選擇保單時是否同樣道理?

撰文:劉啟明| 圖片:Unsplash

大部分人壽保單都是長期合約的一種,短則五年;長則可達終身,但其實不是所有險種都是長期的。一般保險短則一日;長則三個月,常見於包括旅遊保、裝修保、火險等。

今期筆者想集中討論長期保單合約。保單年期是否愈長愈好,或愈短愈好?其實沒有標準答案,需視乎投保人的理財需要及負擔能力而定,取其平衡點,才找到適合自己的年期。

拆解保單年期長度 保障期長短或影響受保資格|劉啟明
一般保險短則一日;長則三個月,常見於包括旅遊保、裝修保、火險等。(圖片:Unsplash)

年期主要分兩大類,其一是「供款期」,與供樓的概念相同,供款期愈長,每月保費負擔會較輕鬆,由於有這項現金流便利,總保費成本會較高,用以補償保險公司遲收保費的時間值成本。相反,供款期愈短,保費支出便會濃縮在短時間內支付,每月負擔會較大,但由於保險公司在相對短時間內收齊應繳保費,可以早一步為保單產生紅利,所以保費總成本會較低。

其二是「保障期」,保期愈長代表保險公司承擔風險的機會較高,保費自然隨之提升,用來換來投保人較長時間的安枕無憂;相反亦然。

拆解保單年期長度 保障期長短或影響受保資格|劉啟明
「供款期」,與供樓的概念相同,供款期愈長,每月保費負擔會較輕鬆。(圖片:Unsplash)

近來接獲讀者來信時,筆者發現長期合約及短期合約的個案比例,大約是1:9,是否代表長期合約更為吸引?在同一個受保條件下(相同年紀、性別、吸煙習慣、保額),供款期愈攤長,每月保費支出愈輕鬆,意味著槓桿比率會愈高。

以人壽保險為例,假如投保一年後便意外身故,可算是以較廉價的保費換取較大額的賠金,槓桿比率達100倍也不足為奇,如果每單索償個案都是這麼極端,相信保險公司的風險池會捱不住,好快面臨破產危機。

為了補償保險公司,愈長供款期的保單會同時附設較高退保費用,增加投保人的轉保成本,令健康的人願以較長時間為風險池注入資金,平衡提早賠償的風險。相反,供款期愈短,每月保費支出較高,保險公司的風險池也會相對穩定,退保年期會縮短,退保費用自然相應下調。供款期是投保時的指定動作,一經選定日後便不可更改 (只有小量保單設有保費假期),請投保人注意。

保障期影響受保資格

與供款期一樣,保障期的長短會直接影響保費多寡,但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影響日後的受保資格,特別是與健康有關的保險。

很多人為了節省保費支出,會傾向選擇較低保額及較短年期,以為日後加保也不遲,於是產生很多「5年後轉保買新plan」或「彈性10年續10年」的錯誤做法。保險原理其實並不是這麼單純的必買必賣,保費不但愈買愈貴,如果帶病投保轉保,有錢都可能買不到保險。

年輕時趁健康仍有選擇轉保的權利,但年紀大時便沒有這方面的優勢,所以保障期要視乎理財需要而定,例如對沖按揭要選特定保期;傳承財富則選擇終身保障。

拆解保單年期長度 保障期長短或影響受保資格|劉啟明
如果帶病投保轉保,有錢都可能買不到保險。(圖片:Unsplash)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