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焦」拆招之投資心理學

見「焦」拆招之投資心理學

理財

廣告

踏入暑假電影黃金檔期,筆者早前亦趁機看了迪士尼與彼思的《玩轉腦朋友2》,重拾九年前這部叫好又叫座的電影回憶。這電影不只適合小朋友,其實亦十分推薦給大人觀看。

今集電影講述主角Riley踏入青春期,她的大腦總部出現了幾位新「腦朋友」,當中令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阿焦。
阿焦對任何事都非常焦慮,可說是負面思考的典型例子,阿焦的出現完全反轉大腦總部的秩序,絕非等閒角色。這個角色令筆者想起強積金成員,經常向筆者表示他們於管理強積金組合時出現「驚」的情緒。
人和其他生物一樣,會有一種保護和防止資源失去的傾向,本身是一種防衛機制,而最終的「失去」就是「死亡」。投資者在市場失利,這亦可理解為一種「身份上的死亡」。
如果想克服「驚」,可先了解投資者對資金的態度,而這些往往和其成長經歷有關。

舉例而言,一個人家財萬貫,惟由於自幼出身清貧,長大後仍將以往的消費觀念延續至今,覺得百物騰貴。
然而,由於童年時對買車、買樓概念較為空泛,因而長大成人後,對奢侈品沒有具體概念,亦沒有覺得奢侈品昂貴的情況。
如要克服「驚」,便要重新調整投資者的金錢觀念,心理學上有關係框架理論(relational frame theory)的說法。
於童年時期,大家可能會覺得「10,000元」是一筆龐大數目,但長大後便會發現並非天文數字。
如果投資本金為100萬元,這「10,000元」只佔當中的1%,是投資市場的正常波幅,短期內的失去,不等於未來無法賺回。

簡單而言,克服「驚」需先擺正投資心態。正如「股神」畢菲特的名言:「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
武俠小說亦經常出現高手對決的場景,大家雖同樣功力,但誰能穩住陣腳,誰就勝利在望。同理,投資如修行,市場充滿著不同高手,投資情緒往往就是勝負關鍵。

想跑赢别人只需做對兩件事

第一個是訂立長遠投資目標,設立止蝕/賺位,以免受情緒影響決定。即使是畢菲特,當他認定股票基本面變差,亦要開始考慮繼續持有還是拋售。投資者可引用關係框架理論,視乎強積金市場表現調整投資策略,以防面臨更大的虧損。
第二個方法是多作諮詢。心理學有一個現象稱為團體迷思(Groupthink),指的是團體在決策過程中,各人的觀點容易傾向與團體一致,因而令整個團體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進行客觀分析。

例如一群投資了相同類別基金的強積金投資者,在討論時,會傾向共同認為該類別基金只升不跌。所以在檢視基金組合時,詢問不同投資者的意見,可以從更全面的角度去評估潛在風險,然後再依據情況作出知情的決定。
意見愈多面向愈理想,切忌只接受單面向的資訊,以免偏向於某一特定的投資取向。
「驚」雖會令投資者忐忑不安,但它亦有向投資者發出危險警示的正面作用,讓投資者及時作出應對策略以減少虧損。而最重要的是,投資者切忌受情緒主導投資決策,應客觀地參考多方面意見及資訊,以多面向了解市場的潛在風險及未來走勢,以協助自己做投資決定。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王玉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