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灣區工作有類似強積金MPF的計劃嗎?甚麼是內地社保、「五險」?

在大灣區工作必睇!拆解香港強積金MPF與內地社保異同 甚麼是「五險一金」?兩者回報比較

理財

廣告

港人到內地工作,有沒有類似強積金MPF的供款計劃?原來內地亦有「五險一金」,在內地讀書和工作的香港人,要參加哪些計劃?下文將一一解構。

香港的強積金與內地的五險一金?

香港強積金 僱主及僱員各須供款5%

強積金是香港特區政府為社會老齡人口生活而強制供款的政策,除少數個別人士獲豁免外,強制18至64歲香港就業人口,都必須參加強積金計劃,僱主及僱員雙方共同供款成立基金,僱員要到65歲後或個別原因,可取得供款,以作退休之用。供款基本上是按僱員每月收入的10%計算,即僱主及僱員各須供款5%,自僱人士也須按收入的5%供款。

內地的五險一金 哪些是公司僱員共同供款?

中國內地的社會保險體系是由「五險」所構成。「五險」是法定的,而「一金」不是法定的。其中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這三種保險是由公司和個人共同供款的保費。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完全是由公司承擔的,個人不需要供款。

在香港,醫療保險並非強制性的政策。因此大部分公司除了強積金和工傷保險都不會有額外的保障。而內地醫療保險方面,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港澳台居民,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達到國家規定年限的,退休後不再供款基本醫療保險費,按照國家規定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待遇。

除了「五險」之外,各地方社保徵管部門也有可能徵收某些附加醫療保險費用。中國內地的僱主是有義務每個月從需要支付的工資中扣除僱員個人應承擔的部分社會保險費用,連同僱主應承擔的部分社保費用一併上繳地方政府主管部門。

所謂的「五險一金」即:

  1. 基本養老保險
  2. 基本醫療保險
  3. 工傷保險
  4. 失業保險
  5. 生育保險
  6. 住房公積金

回報比較

香港的強積金可以靈活投資基金,有回報亦有虧損,存在一定風險。而內地的五險一金的回報各有特點:住房公積金是僱主及僱員為長期住屋作儲蓄,協助僱員置業。例如深圳單位及職工的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下限各為5%,上限各為12%;養老保險跟香港強積金一樣都要等到65歲才能領取;失業保險其中包括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的醫療補助金;工傷保險待遇包括用於支付工傷保險的其他費用;生育保險待遇包括生育醫療費用和生育津貼。

港人在內地工作、讀書要參加哪些保險計劃?

港人或外籍人士直接受僱於內地公司,或被境外僱主派遣到中國內地子公司或機構工作,以及依法在內地獲得就業證件、外國人居留證件或永久居留證的外籍個人,應按照規定參加中國社保。在內地居住的未有就業港人可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和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目前,根據國家人社部門在 2019 年 11 月 29 日發布的《香港澳門台灣居民在內地(大陸)參加社會保險暫行辦法》,明確規定了在內地依法被聘用的港澳台居民,應當依法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和生育保險,由用人單位和本人按照規定繳納社會保險費。

在內地辦理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的港澳台居民,可以按照居住地有關規定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或是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而在內地就讀的港澳台大學生,與內地大學生執行同等醫療保障政策,按規定參加高等教育機構所在地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加社會保險的港澳台居民,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上述暫行辦法已在 2020 年 1 月 1 日開始實行。

同時,上述暫行辦法第十一條規定,已在香港、澳門、台灣參加當地社會保險,並繼續保留社會保險關系的港澳台居民,可以持相關授權機構出具的證明,不在內地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

在大灣區工作有類似強積金MPF的計劃嗎?甚麼是內地社保、「五險」?
已在香港、澳門、台灣參加當地社會保險,並繼續保留社會保險關系的港澳台居民,可以持相關授權機構出具的證明,不在內地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圖:unsplash)

體制保障港人福利  供彈性處理特殊情況

此外,上述暫行辦法,針對港澳台在內地工作人士的一些特殊情況,提議了相應的條例以保障港澳台人員的福利。例如,暫行辦法第七條規定了離開內地社會保險關系的處理辦法,指出港澳台居民在達到規定的領取養老金條件前離開內地的,其社會保險個人賬戶予以保留,當再次來到中國內地就業、居住並繼續繳費的,繳費年限將會累計計算。

延伸閱讀:【大灣區交稅】港人在內地工作生活是否需要徵稅?「有住所」個人有全球徵稅的義務 怎樣定義?

延伸閱讀:【大灣區開戶】港人在香港開內地銀行戶口所需的三大文件 二類、三類戶口資金存取上限大不同

資料來源:中原地產

**上述資料只供參考之用,亦非全然詳盡無遺,已盡力確保網站資料準確無誤,但不會就其準確性作任何明確或暗示的保證。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