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向通必知3大重點 多過一個戶口會被DQ 醒你揀開戶銀行Tips
滙豐銀行已於10月18日宣布成為首批獲准參與大灣區跨境理財通的銀行之一,並於2021年10月19日推出「滙豐大灣區理財通」服務。
1. 開戶步驟及注意事項 不能多於一個專戶
開始投資前,當然要先開戶。最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每名投資者在任何時候只能開立一個香港的匯款專戶和一個內地的投資專戶。
假如被發現擁有多於一個匯款專戶或投資專戶,銀行會按有關違規情況跟進,包括暫停你的投資、出售你所持有的產品、註銷你的所屬戶口,又或直至到期贖回前不可再作買賣等。
故此,選擇一個合適自己的開戶銀行非常重要。你要考慮的條件,包括該銀行在內地的分行覆蓋率、員工支援數量、涵蓋的產品種類等。
北向通開戶方法
決定好開戶銀行後,開戶手續並不繁雜,只須兩步即可成功開戶:
- 匯款專戶:在香港銀行辦理投資者資格核實、開立北向通「匯款專戶」。
- 投資專戶:在該銀行的內地伙伴銀行,開立「投資專戶」。若然你本身已在該內地伙伴銀行擁有投資功能的賬戶,亦可以將該戶口指定為北向通「投資專戶」。
雖然新開戶手續並不繁複,不過,已成功開立戶口後想再轉至另一間銀行就麻煩得多——例如要先贖回所有理財產品,並將內地投資戶口內所有資金匯回香港的的戶口,其後內地銀行和香港銀行會確認戶口內沒有其他產品和資金,之後再解除兩地銀行戶口的配對關係。
所以在此再次提醒大家,必須好好考慮好在哪一間銀行開戶才行動。
2. 須親身前往內地開戶?應選擇哪間開戶銀行?
應內地法例要求,每個投資戶口皆需親身開戶,所以香港客戶的確需要親身前往內地辦理開戶手續。若然早前已經透過滙豐大灣區分行開立內地I類戶口的客戶,則毋須親身到內地開戶,但仍要記得到香港分行辦理。
這就說明了為甚麼在選擇開戶銀行時要考慮其分行覆蓋率,以滙豐銀行為例,現時有60間大灣區理財中心——本港佔34間、內地佔26間。完善的分行網絡方便投資者到鄰近的分行開戶及作日後查詢,配合投資者的理財需要。
而滙豐是唯一一間在廣東省21個城市均有業務的外資銀行,現時在大灣區有超過5,000名零售銀行員工,為大灣區內最大的外資銀行,能藉廣泛的業務網絡為客戶提供無縫跨境理財服務體驗。滙豐香港財富管理及個人銀行業務主管伍楊玉如表示,未來亞洲區會再增聘1,000名前線員工,當中香港佔了300至400名員工支援服務,其中跨境理財通客戶將是他們的服務對象之一。
再且,如果本身已有滙豐戶口,可更方便配合匯款至理財通戶口,用同一間銀行一站式處理,更能掌握資產表現。
實體分行服務以外,滙豐近年積極發展和推動電子數碼化,做到30分鐘內完成開戶,有助提高效率。滙豐期望理財通開通後,其數碼服務將為大灣區客戶提供無縫跨境理財體驗,投資者可在滙豐現有的流動理財應用程式上接通兩地銀行的戶口,透過數碼渠道隨時管理和操作兩地的戶口、買賣理財產品,以及查閱不同產品的資料。
3. 北向通有甚麼投資產品選擇?風險高嗎?
只要你持有香港身份證,且經香港銀行評估為不屬於弱勢社群客戶,就可以成為北向通客戶。
第一階段可購買的產品為由內地銀行銷售的低至中風險產品,包括由內地理財公司風險等級為「一級」至「三級」的固定收益類、權益類公募理財產品(主要是債券和存款,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除外);及風險等級為「R1」至「R3」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主要是股票,不包括上市基金)。
相信在2020年經歷完一次環球小股災後,投資者再次體驗到分散投資的重要性。在投資組合裡適當加入內地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可令組合變得多元,有助分散風險;而購買內地銷售的人民幣計價產品時,適當選購有穩定回報的理財產品,能有效令自己的人民幣存款升值。
滙豐銀行計劃在理財通啟動初期,為兩地市民提供「南向通」及「北向通」下超過100個合資格的中、低風險的精選理財產品,涵蓋細則中規定的所有產品種類。滙豐北向通客戶可選擇多個由首屈一指基金經理管理的混合型基金、債券基金及貨幣市場基金。
就此而言,具豐富經驗和全球視野的財富管理團隊就顯得更加重要,能更全面的做好風險管理,又能為客戶提供支援。其中,超過150年投資理財管理經驗的滙豐銀行也許是投資者的不二之選。
滙豐亞太區聯席主行政總裁廖建宜表示滙豐已準備就緒,包括在人手、設施、系統、產品及服務等各方面。他預計市場對人民幣資產的需求將隨著大灣區城市經濟融合的深化而不斷提升,而跨境理財通將為香港投資者提供更豐富的人民幣產品和便捷投資渠道。
滙豐亞太區財富管理及個人銀行業務主管欣格雷(Greg Hingston)則表示:「作為內地最大的國際銀行和香港領先的財富管理機構,滙豐將繼續提升財富管理及數碼化服務能力,為大灣區客戶提供全面、跨境的私人財富管理體驗。」
(Presented by HSBC)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