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行樂 儲蓄

不要刻薄將來的自己 拆解「及時行樂」陷阱

理財
(presented by 積金局)

活在當下,不願儲蓄,一般會被形容為「唔識諗、大花筒」。有沒有想過其實是受到心理上的偏見所影響?以下先來個小實驗:「假設你將收到一筆錢,你會選擇:今日立即收到800元,還是等到明年收到1,000元?」

就財務學來看,以800元本金一年後連本帶利取得1,000元,年回報率達25%,實非易事,因此多等一年可獲取多200元才是較理性的選擇。不過,根據研究,很多人會選擇即時收取800元,對短期利益的嚮往似乎遠高於長期利益。

「早買早享受」及時行樂的陷阱

以上的小實驗體現了一個名為「雙曲貼現」(Hyperbolic Discounting)的心理偏執,即人們偏向選擇一些眼前較小的利益,也不要日後較多的報酬。「貼現」(Discounting)是指將未來的金額折算到現在值。在分析財務問題時,我們會將不同時間出現的金額折算到同一時間點(多數是現在),方便比較實際價值差異。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會就每個財務抉擇都用計算機計算一番,較多是憑感覺估算。受到「雙曲貼現」影響,遠期的金額通常會被過度折算,與理論上應有的價值出現分歧,感覺上變得較不值錢。

思考未來時,有人會將退休後的快樂過度貼現,令它變得不值錢。相反,現在的享受卻不經折算,所以傾向選擇「早買早享受」。對他們來說,積穀防饑相對變得沒有價值,認為退休儲蓄不切實際,甚至反感。只是人生的資源有限,放任地優待現在的自己,變相就是刻薄將來的自己。理性地想,無論現在還是未來的享受,都應好好兼顧,問題只在於如何屏除偏執,適當地讓「現在的我照顧將來的我」。

改變自己:「先儲蓄,後消費」

雖然每個人都渴望退休後的自己可以跟現在的自己一樣身體健康,繼續過著與現時質素相約的生活水平。可是相信大家也明白,這個「完美的你」並不一定會出現。故此,每當「現在的我」要作重大的財務決定時,請務必估算一下「未來的我」所受到的影響。例如想換購新車時,想想你將來可能正因為缺少了這筆錢而無法為自己繳付醫療費用;在買名貴手袋前,想想退休後可能因此錯過與老伴去一趟旅行的心願……從今開始就嘗試抱著「善待將來的我」這概念,理性籌劃儲蓄大計。

誠然,心理偏執是人性使然,潛意識地發揮影響,靠自己「識諗啲」未必是最佳辦法。要有效地繞過偏執,秘訣是要建立照顧將來自己的機制,減少自己作非理性決定的機會。不少理財概念也建議大家,如果情況許可,應該「先儲蓄,後消費」,例如每個月出糧之後,先儲起一部分,再用餘額應付生活開支。一來不用「心掛掛」,擔心自己抵擋不住誘惑而消費,到月底才發現花光了錢;二來當每個月養成了「先儲蓄」的習慣後,儲錢就變得輕鬆容易。

強積金定期定額的供款概念,以及其他自動轉賬的月供儲蓄計劃、延期年金,就是發揮著這樣的功能,默默地照顧將來的我們。據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12月底,累積超過100萬元的強積金帳戶有5萬個,超過50萬元的更高達27萬個!由今日開始,多關心你的強積金,善待將來的自己!

以上內容為麥錫恩 — 特許金融分析師(CFA)個人意見。
麥錫恩 — 特許金融分析師(CFA)及香港理工大學企業發展院客席講師。曾經毅然辭工,旅居台灣拜師學畫,發展繪畫事業。他慶幸自己懂得理財,不諱言追尋藝術夢首先要妥善理財達到財務自由。

近日強積金的表現是?

積金評級發表報告,今年頭九個月,估計強積金賬面虧損達到2,465億元,或每名強積金會員虧損近…詳情請看

積金局如何回應強積金虧損?

面對強積金有明顯虧損,指出,過去21年來,強積金有14年錄得正回報;而強積金由2000年實施以來…詳情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