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評級 借錢 資料圖片

信貸評級系列(一) 信貸評級高低 關乎借錢搵工有影響

理財

廣告

關乎借錢搵工有影響

在申請貸款產品時,有沒有想過為何自己獲批的貸款利率會比其他人高息?又或者申請信用卡時,明明入息符合要求,但申請仍然遭銀行拒絕?若出現上述的情況,很有可能是申請者的信貸評級欠佳,導致要支付較高的貸款利息,甚至申請被拒。

到底信貸評級是甚麼,如何查閱自己的信貸評級,這麼重要的資訊又豈能不知道?本欄將會一連三期拆解信貸評級的資訊,以及破解對信貸評級的迷思。

信貸評級 借錢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評級低要捱貸款高息

簡單而言,信貸評級就是個人信用狀況評分,只要曾經使用過銀行或財務機構的信貸產品,例如信用卡和私人貸款等,便會有一份信貸紀錄。
信貸報告的內容,包括會有基本個人資料,信貸及還款紀錄、破產和其他公眾紀錄,以及銀行或財務機構於過去兩年的查詢紀錄。
所謂的查詢紀錄,是指當借款人每次申請貸款時,金融機構都會查詢其信貸報告的紀錄,金融機構由此可以知道借款人,是否在短時間內有大量借貸。
在信貸報告中會羅列詳細的個人借貸紀錄,記錄過去及現有的有抵押及無抵押貸款和信用卡的使用情況,當中包括信用卡的信用額、信貸額使用度及還款紀錄等資料。

若有欠款記錄,或借款人被追討債務、破產及清盤訴訟的資料,都會反映在信貸報告內。
那麼有時候大意遲了一、兩日才還卡數,又會否對個人信貸報告造成負面影響?
答案是會有影響,即使只是遲還卡數一天,遲還款的紀錄都會被記錄在信貸報告中。當還款拖欠超過60日,更會被記錄為拖欠還款。
一旦有了欠款紀錄,即使之後全數清還,有關紀錄仍然會由全數清還拖欠款項的日期起計,保留長達五年。
同樣道理,若只是還卡數的最低還款額,沒有全數還清欠款,都會被記錄在信貸報告中,將會影響到信貸評級。
在申請貸款產品或信用卡時,銀行或財務公司都會依據貸款人的信貸評級,來決定是否批出申請,以及釐定貸款利率。

當個人信貸評級愈高,代表擁有良好的還款紀錄,在申請信用卡或貸款產品時,自然愈容易獲批,且貸款利率會更優惠。
反之亦然。若個人信貸評級愈低,向銀行貸款時就愈大機會要捱貴息、甚至被銀行拒絕貸款,需要到二、三線財務公司才有機會成功貸款。
整體而言,信貸評級是根據過往的還款歷史、信貸額度使用情況,以及申請信貸產品頻率等各方面的紀錄而計算所得。

信貸評級分10級

信貸評級由「A」至「J」,一共分為十級,以「A」為最高評級,屬於優良;「B」至「C」級屬於良好;「D」至「F」級屬於一般;「G」至「H」級屬於欠佳;而「I」至「J」級,就更屬於欠佳或瀕臨破產。

根據消委會在2022年的報告,假設貸款額為50,000元至75,000元,分24個月還款,信貸評級為「A」級人士的利息約為6厘;但「I」級評分人士的利息可達55厘。
除了影響貸款利息外,在申請移民時的經濟審查,抑或某些工種在面試時的背景審查,都可能需要用到信貸報告。
要有良好的信貸評級,最重要當然是要每月準時還款,且不能夠只是還最低還款額
那麼過往沒有向銀行貸款,或使用信用卡習慣,沒有借貸記錄是否又代表會有高的信貸評級?
答案是否定的,過往沒有任何信貸紀錄者,在一般情況下,反而不會有太高的信貸評級,因為沒有足夠資料證明個人信貸的還款能力。

因此從不借貸,不代表會有高的信貸評級,重點是要「有借有還」才有足夠的資源,來提高個人信貸評級。
此外,一旦有了欠款紀錄,之後想要改善個人信貸評級,並沒有特定標準可以即時提升評級。因應不同情況,提升評級所需既時間都不同。
當報告內有任何更新資料,信貸資料服務機構的系統都會重新計算信貸評級,借款人只能保持良好還款習慣,才能夠慢慢提升評級。

每12個月可免費索取報告

既然講到信貸評級這麼重要,巿民平時又可以如何得知自己的信貸評級呢?
目前,本港採取「多家個人信貸資料服務機構(MCRA)模式」,名為「信資通」,現有兩家信貸資料服務機構,分別為平安金融壹賬通徵信服務(香港)及環聯信貸。

原本入圍「信資通」有份經營個人信貸資料服務機構的諾華誠信,則在今年7月結束營運,並退出「信資通」,令到信貸資料服務機構數目由「三變二」。
在現時「信資通」模式底下,香港消費者每12個月可以向參與「信資通」的個人信貸資料服務機構,免費索取信貸報告一次。
其中,消費者可透過環聯(TU)手機應用程式(App),註冊網上戶口,或親身到客戶服務中心領取免費個人信貸報告。
另一家信貸資料服務機構平安金融壹賬通徵信服務(香港),亦提供手機App「PAOCCRA Credit Report」查閱個人信貸評分報告服務。

若有需要定期監察個人信貸評級變動,環聯還有提供單次、或6個月及12個月的收費方案。以索取單次信貸報告為例,收費280元。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來源:資料圖片